蘭臺令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件事情按照封建的律法是嚴重的行爲,一旦抖落出來,這是謀逆罪。立誰爲皇帝不是大臣們能商量的,而且當時漢武帝才十幾歲,什麼叫"不測"?灌夫知道這事後在上次兩家糾紛中拿來要挾田蚡,田蚡才悻悻作罷。現在田蚡來一個惡人先告狀,反而堵住了竇嬰的嘴。
二人辯論這麼久,皇上不希望公開場合聽到班子內部反叛和分裂團結的越挖越多,就岔開話題,向朝臣問道:"他們二人所說的,誰說的在理?大家都說說自己的意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大家都是老油條,假裝低頭思考不說話,皇上只好點名了:“御史大夫,你分管監察百官,說說你的看法!”劉徹知道韓安國與竇家有交情,又是個好好先生,自然不會對灌夫下重手。
御史大夫韓安國看皇上並沒有表態,想要自己喫責任,就說道:"魏其侯說灌夫的父親爲國而死,身上累積有軍功,身先士卒,勇冠三軍,是天下壯士。若不是有特別大的罪孽,僅僅因爲爭一杯酒,不值得就援引別的罪狀把他殺了。魏其侯說的對。不過丞相說灌夫交結奸人,凌虐平民百姓,積累家資富厚,橫行潁川,還欺凌皇族,這好像樹枝比樹幹大,後果不是折斷,就是分裂,不可不追究,丞相說的也對。應如何辦理,皇上英明,還請陛下裁察。”
嘿嘿,好一個"請陛下裁察",漢武帝想通過廷議把球踢給大臣們,韓安國現在又把球踢回給漢武帝。漢武帝想利用朝臣,但是做大臣的有幾個是傻瓜?
韓安國說完話退下,大家心裏都說這大滑頭,說了等於沒說,卻說得句句好像是道理,實在值得學習。主爵都尉汲黯心裏暗罵“沒骨頭”,上前陳述。
這汲黯爲人耿直,注重節操,與人相處不講虛禮,喜歡直諫廷諍,常當面頂撞人,屢次觸犯皇帝的面子,但皇帝理解他,被稱爲"社稷之臣"。汲黯很同情民衆的疾苦,仗義行俠有一次河內郡失火,劉徹派他去視察,他路過正遭水災的河南郡,見饑民餓死溝壑的不計其數,就假傳聖旨開倉放糧,賑濟貧民然後自己回去領罪。結果判個功過相抵,所以官當的上上下下。這次他就直說竇嬰對了丞相錯了,讓竇嬰是好生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