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很多離開老家漂流到別地方去的並不能像種子落入土中一般長成新村落,他們只能在其他已經形成的社區中設法插進去。如果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能結成一個地方社羣,他們之間的聯繫可以是純粹的地緣,而不是血緣了。這樣血緣和地緣才能分離。但是事實上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卻相當困難。我常在各地的村子裏看到被稱爲“客邊”、“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戶口冊上也有註明“寄籍”的。在現代都市裏都規定着可以取得該地公民權的手續,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時期。但是在鄉村裏居住時期並不是個重要條件,因爲我知道許多村子裏已有幾代歷史的人還是被稱爲“新客”或“客邊”的。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a37.jpg"/>
民國初期四川喪葬風俗
我在江村和祿村調查時都注意過這問題,“怎樣才能成爲村子裏的人?”大體上說有幾個條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裏:在村子裏有土地。第二是要從婚姻中進入當地的親屬圈子。這幾個條件並不是容易的,因爲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土地並不充分自由賣買。土地權受着氏族的保護,除非得到氏族的同意,很不易把土地賣給外邊人。婚姻的關係固然是取得地緣的門路,一個人嫁到了另一個地方去就成爲另一個地方的人(入贅使男子可以進入另一地方社區),但是已經住入了一個地方的“外客”卻並不容易娶得本地人做妻子,使他的兒女有個進入當地社區的機會。事實上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緣網中生根。——這不過是我的假設,還得更多比較材料加以證實,才能成立。
這些寄居於社區邊緣上的人物並不能說已插入了這村落社羣中,因爲他們常常得不到一個普通公民的權利,他們不被視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託。我已說過鄉土社會是個親密的社會,這些人卻是“陌生”人,來歷不明,形跡可疑。可是就在這個特性上卻找到了他們在鄉土社會中的特殊職業。
親密的血緣關係限制着若干社會活動,最主要的是衝突和競爭;親屬是自己人,從一個根本上長出來的枝條,原則上是應當痛癢相關,有無相通的。而且親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賴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長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間無法一筆一筆地清算往回。親密社羣的團結性就依賴於各分子間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們社會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間搶着會賬,意思是要對方欠自己一筆人情,像是投一筆資。欠了別人的人情就得找一個機會加重一些去回個禮,加重一些就在使對方反欠了自己一筆人情。來來往往,維持着人和人之間的互助合作。親密社羣中既無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賬”。“算賬”、“清算”等於絕交之謂,因爲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無需往來了。
但是親屬儘管怎樣親密,究竟是體外之己;雖說痛癢相關,事實上痛癢走不出皮膚的。如果要維持這種親密團體中的親密,不成爲“不是冤家不碰頭”,也必需避免太重疊的人情。社會關係中權利和義務必須有相當的平衡,這平衡可以在時間上拉得很長,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會關係也就要喫不消,除非加上強制的力量,不然就會折斷的。防止折斷的方法之一是在減輕社會關係上的擔負。舉一個例子來說:雲南鄉下有一種稱上<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的錢會,是一種信用互助組織。我調查了參加<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的人的關係,看到兩種傾向,第一是避免同族的親屬,第二是側重在沒有親屬關係的朋友方面。我問他們爲什麼不找同族親屬入<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他們的理由是很現實的。同族的親屬理論上有互通有無、相互救濟的責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就可以直接給錢幫忙。事實上,這種慷慨的親屬並不多,如果拉了入<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假若不按期交款時,礙於人情不能逼,結果<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也吹了。所以他們乾脆不找同族親屬。其他親屬如舅家的人雖有入<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的,但是也常發生不交款的事。我調查時就看到一位<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9495.jpg"/>首爲此發急的情形。他很感慨地說:錢上往來最好不要牽涉親戚。這句話就是我剛纔所謂減輕社會關係上的擔負的註解。
社會生活愈發達,人和人之間往來也愈繁重,單靠人情不易維持相互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於是“當場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貨幣是清算的單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單位,清算時可以正確;有了這媒介可以保證各人間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錢上往來”就是這種可以當場算清的往來,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經濟”這個範圍之內的活動,狹義地說是生意經,或是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