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lockquote>
此證之周人自述。詩大雅:“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此見王季時與殷畿諸侯通婚姻也。尚書召誥【召公語。】稱“大國殷”,多士【周公語。】稱“天邑商”,大誥【成王語。】稱“小邦周”,顧命【康王語。】稱“大邦殷”。此皆周人已滅商之後之文告。可見以前殷、周國際上地位名分確有尊卑,決非敵體之國,爲並世所共認,故周人亦不能自諱也。
</blockquote>
更據周人所稱述,知當時之殷、周,乃略如以前之夏、商,夏、商、週三代之觀念,起源甚早。
<blockquote>
召誥雲:“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相古先民有夏,今時既墜厥命。今相有殷,今時既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爲茲二國命。”
</blockquote>
在夏時已有所謂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國際關係,【此種政治上名分成立與維持,爲考論中國古代史文化演進一極端重要之問題,不可忽視。】及至殷未周初,此等共主與侯國之政治演進至少已有七、八百年以上之歷史。而且殷在安陽,周在豐鎬,相去千里外,【若以安陽爲中心,安陽至豐、鎬之距離爲半徑,畫一圓周,約略可以想象殷王室政治勢力圈之大概。今殷墟發掘所得海濱居民之器物甚多,知殷人與東方海岸之關係,必甚密切。商亡有箕子避至朝鮮之傳說,或殷王室勢力本至及於朝鮮半島也。】政治上能有此名分上之維繫與分別,只據此點,即可推想當時一般文化之程度。【實則此層與上論史記列載夏、殷帝王名字世次一節,只是一事之兩面。自禹、啓以來,中國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傳世相承千年之久,雖王朝有夏、商之別,政治演進,則仍是一脈相沿。治古史者每忽略此點,好將中國文化壓低,好將中國古代猛進,不知其所從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