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周代銅器款識,與殷墟文字同出一原,一也。殷墟有骨笄,骨梳,知商人已有束髮之俗,二也。甲骨文及銅器中畫人坐形,則席地乃殷、周同俗,三也。尊、罍、觚、爵、鼎、鬲諸器,殷、周皆同其形制,四也。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文與銅器無殊。殷墟所得弓、矛亦與周器大同,五也。周代字,甲文作等,同有編簡之制,六也。殷、周同用貝爲貨幣,“貝”字常見於甲文及銅器中,七也。
</blockquote>
蓋古代此黃河東、西兩隈之交通,早已殷繁,故於商人中亦時見舜、禹故事之流傳。夏、殷兩代文化已見交融,更何論於起之殷、周。
<h4>四、殷周關係</h4>
周人滅殷前,兩國在政治上早已發生關係,並非爲不相聞問之兩民族。【謂殷周之先本無關係者,乃崔述豐鎬考信錄說。】
<blockquote>
據傳說,周王季曾命爲殷牧師,【後漢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其後文丁殺季歷。【呂覽首時,晉書束皙傳、劉知幾史通疑古、雜說兩篇。】西伯與九侯、【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國焉。”詩:“我徵徂西,至於艽野。”“九”、“鬼”同聲。禮記明堂位作“鬼侯”。鬼方正在西方也。】鄂侯【史記晉世家集解引世本:“叔虞居鄂。”即大夏。左隱六年:“翼嘉父逆晉侯隨,納諸鄂。”此在晉南。三公皆在殷西。】又爲紂三公,而西伯見囚於羑里。【左傳襄二十一年、趙策、韓非子、尚書大傳、史記、褚先生補史記龜策列傳等書。】則殷周關係已夙有之。或武乙之暴雷震死於河、渭之間,殆如周昭王之南征而不復也。【據此殷之忌周已甚,而周之蓄志翦商亦已久矣。文王死未葬,武王奉文王木主以伐紂,蓋以乘紂之不備。及周從之得志,並其先世事皆諱之,若伐紂盡出弔民伐罪之公,並無一毫私存於其間。此猶滿清初以告天七大恨興師叛明,及入關後亦諱不復道也。】
</blockquote>
而且殷、周之關係,已顯如後代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