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lockquote>
此承春秋晚期大夫專政之局面而來。晉分爲三家,【魏、韓、趙。】齊篡于田氏,【田氏本陳公子,因亂奔齊,“田”、“陳”同音之轉。】魯則三桓強於國內,公室僅如小侯。衛勢日削,自貶其號曰侯。吳滅于越,陳、蔡滅於楚,鄭滅於韓、史記所譜春秋十二諸侯,能繼續保持其重要地位者惟楚、秦二國而已。【越、宋雖存,於戰國全時期不甚重要。】大抵春秋宗法封建國家之文化,最高者爲魯、衛兩國,【魯得周室大量文物之分封,衛則承襲殷商舊都之流風餘韻。故詩經所收十五國風,以邶、鄘、衛爲盛。河北之衛雖爲狄破而遷河南,惟文化依然可觀。故孔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又曰:“衛多君子。”孔子出亡在外十四年,大半淹留在衛國。】其次爲齊,【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孔子弟子,魯、衛最多,次則齊人。】又其次爲晉。【故孔子曰:“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孔門弟子,晉籍甚少,孔子亦未過其境。】秦、楚則自始即以蠻夷見於諸夏。【春秋時期羣目楚人爲蠻夷,以楚主武力兼併最烈,與諸夏宗法封建勢力根本相沖突也。及戰國中期以後,羣目秦人爲夷翟,而再不見斥楚爲蠻夷者,因其時抱兼併野心者乃秦,而楚人則久與東方諸國聯盟一體也。可見當時所指斥爲夷翟者,並非就種族血統立說。】
</blockquote> <blockquote>
魯、衛以文化維持當時宗法封建國家之傳統尊嚴,齊、晉則以武力維持當時宗法封建國家之傳統地位。 楚、秦則代表相反對之一種勢力也。諸國中受封建傳統文化束縛愈深者,其改進愈難,故魯、衛遂至積弱不振。其受封建傳統文化束縛較淺者,其改進較易,故齊、晉相繼稱霸於春秋,亦不能如魯、衛之久保其君位之傳統,而見篡於大夫;而經君統篡弒以後,更得急速改變其國家之內部組織,自宗法封建國家激轉而爲新軍國,秦、楚則以受封建傳統文化之薰陶更淺,故其國家可以不經內部君統篡易而亦追隨改進爲新軍國焉。
</blockquote>
最要的是齊、晉兩國之君統篡易,維持春秋以來二百數十年封建文化之霸業,遂以中歇。【“諸夏親暱,尊王攘夷”之後面,有一姬、姜宗姓之觀念。及晉、齊篡奪後,此觀念遂不復有。】
諸夏和平聯盟之鎖鏈已斷,各國遂爭趨於轉換成一個新軍國,俾可於列國鬥爭之新局面下自求生存。
此一時期中,春秋城郭聯盟之舊國際形勢已破壞,以後軍國鬥爭之新形勢未完成,在中間成爲一個過渡時期。即是春秋末以迄於魏武侯卒年,【周烈王五年。】凡共九十年。前一段亦可說是越國的稱霸期;【春秋末乃至戰國初之吳、越稱霸,即是“霸政時期”之尾聲,“軍國時期”之先兆,而爲其間之過度也。】後一段則是三晉分立,魏國漸盛期。
第二期是新軍國成立以後之相互鬥爭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