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一則元魏政制,久已漢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中心。
</b>
<blockquote>
孝文太和十五年始親政,是年即建明堂,改營太廟。明年壞太華殿,改建太極殿。十七年改作後宮。北魏的國力,到此已盛,與其在平城因陋就簡的改造,不如徑遷洛陽,可以徹底興築,以弘規制。【洛陽的新規模,可看洛陽伽藍記。其分區建築之計劃,創於韓顯宗,見北史韓傳。又孝文語其臣曰:“朕以恆、代無運漕之路,故宗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見魏書成淹傳。)此皆經濟上原因,使魏不得不遷都也。崔浩諫拓拔珪遷鄴、則謂:“分家南徙,恐不滿諸州之地。”此見前後北魏國力之膨脹。】
</blockquote>
<b>二則北方統一以後,若圖吞併江南,則必先將首都南移。</b>
太和十五年始親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議遷都,並起宮殿於鄴。是後連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遷都,實抱有侵略江南之野心也。
<b>三則當時北魏政府,雖則逐步漢化。</b>【此只是北方漢士族的文化力量之逐步抬頭。】<b>而一般鮮卑人,則以建國已踰百年,而不免暮氣漸重,</b>【此卻是淺演民族一種根本的慘運。】<b>魏文帝實在想用遷都的政策來與他的種人以一種新刺激。</b>
<blockquote>
史稱:“魏主將遷都,恐羣臣不從,乃議大舉伐齊以脅之。至洛陽,霖雨不止,羣臣泣諫。魏主曰:‘今者興發不小,苟不南伐,當遷都於此。’時舊人雖不願內徙,而憚於南伐,無敢言者。遷都之計遂定。”其時一般鮮卑人之暮氣沉沉,固不待南遷而衰象已見矣。孝文太子恂,既南來,深苦河、洛暑熱,每追樂北方。【此皆淺演民族之暮氣表示也。】帝賜之衣冠,常私着胡服,杖數百,囚之。又謀輕騎奔代,廢爲庶人,賜死。【自以爲一種高遠的政治理想,而引起家庭父子慘劇者,前者有王莽,後有魏孝文。】時孝文南遷,所親任多中州儒士,【其時北方漢士族文化力量已不可侮。惟孝文知之,鮮卑種人多不知也。】宗室及代人,往往不樂。孝文嘗謂陸叡曰:“北人每言北俗質魯,何由知書?【此乃鮮卑暮氣對漢文化之反應。】朕聞之,深用憮然。今知書者甚衆,豈皆聖人?顧學與不學耳。朕爲天子,何必居中原?欲卿等子孫,漸染美俗,聞見廣博。若永居恆北,復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牆耳。”孝文之開譬深切如此,然陸叡、穆泰終以反對南遷,謀亂伏誅,則知當時鮮卑人一般之意態,實距孝文理想甚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