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lockquote>
隋文開皇中,明令國子寺不隸太常。此等改變,正可反映時代之進展,以及當時人對政治意識之轉變。【至於六部之外仍存九寺,(即九卿遺蛻。)舊名不廢,新資日加,職權重疊,自爲一弊。】
</blockquote>
二則漢初封建、郡縣雜行,中央直轄部分有限,後雖逐步統一,而郡國守相之權尚大,千里王畿,僅如一省。隋、唐則九州攬於一握,考課、獄訟、兵財諸端,繁不勝記。總以六卿,分以郎署,中央政府之擴大,爲事勢演進所逼出。於是六卿之上,必有佐天子以總理之者。
一相嫌於專擅,且亦事冗不給;多相則互委,不專責,易生同異,以致撓敗。尚書置左、右僕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書惟在政務之推行,至於出命覆奪,尚有中書、門下。故曰三省之於宰相,六部之於九卿,不得不說是政制上之一進步。
如此宏大而精密的政治機構,正好象徵當時大一統政府之盛況。
至於政府無立法機關,則因中國政治,自秦、漢以下,本有一種理性之指導,法度紀綱粗建,無豪強之兼併,無世胄、僧侶之專政;教育、選舉、考試與統治權常有密切之聯繫,不斷吸收社會俊秀分子,公開參政,使其新陳代謝,政府與民衆,即以此爲連鎖。舊朝以積久腐敗而傾覆,則新朝鼎新,去其泰甚,與民更始。歷史常在和平中進展;而民間大動亂則往往只有倒退,別無長成。
從北朝儒學逐步轉變,而有唐代政府之規模,此便是中國史在和平中進展一顯例。至於隋末羣雄擾亂,只加時代以一種不可磨滅之傷痕。
<blockquote>
代議制之所起,由於宰輔之權不重,無參署之制,政府負責無人,君主易於爲惡。【此其一。中國自明代始無參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