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4>一、明末遺民之志節</h4>
清人入關,遭遇到明代士大夫激昂的反抗,尤其是在江南一帶。
他們反抗異族的力量是微薄的,【因其非世家貴族。】然而他們反抗異族的意識,則極普遍而深刻。【隨於社會文化傳播之廣,北宋不如南宋,南宋不如明末。】
中國人的民族觀念,其內裏常包有極深厚的文化意義。【此種觀念,遠自春秋時代已極鮮明。】
能接受中國文化的,中國人常願一視同仁,胞與爲懷。【故說:“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反過來說:“諸夏而夷狄,則夷狄之。”這是極端重視民族文化的表示。故曰:“聞以夏變夷,未聞變於夷。”既主放棄偏狹的、侵略的國家主義,而採取文化的、和平的世界主義,則自然可以有此態度。】
兩漢的對待匈奴、西羌諸族,招撫懷柔,引之入塞。南北朝時北方士族與諸胡合作,大率多抱有此種思想。
遼、金的割據,雖則他們亦都慕向漢化,然而那時中國北方社會的文化基礎,本已削弱,所以同化異族的能力,不夠深強。【因此北朝對中國史上尚有貢獻,而遼、金則無。】
元人以武力自傲而鄙視漢化。清人則並無可恃的武力,一進中國,即開科取士,公開政權,依照著中國傳統政體的慣例作實際的讓步。
北方一部分士大夫,便開始與清政權妥協。【這在他們是承認一個異族君主,而交換到傳統政體之存在與參政權之繼續。】
但清室煞有手段,一面公開政權作實際的讓步,一面厲行剃髮令,要中國士大夫內心承認一個文化的屈服。因此激起了南方的反抗。【非叫中國人承認一種文化上的屈服,滿清統治權亦難久存。】當時南方士民擁護明政權之熱心,遠不如其擁護衣冠制度之甚。【只要政體不變更,王室推移,無關重要。至於衣冠文物,則爲民族文化之象徵,不肯輕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