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六、遊幕。</b>【如李恕谷、劉繼莊、顧景範等。】此等雖志節皎然,然蹤跡近人,過一關即入仕宦之途。
</blockquote> <blockquote>
<b>七、經商。</b>【如顧亭林在晉北墾牧、呂晚村刻書等。】此方面最少。純粹規商,便與學術文化事業脫離。
</blockquote>
社會機構不能激勵變動,則“遺民不世襲”【此徐狷石語。】的話,很容易在當時人口中吐出。【顧亭林與人書謂:“人人可出,而炎武不可出。”若純以民族觀點論,則人人不可出也。當時遺老,非不能唱高調,惟事實有所不許耳。】若埋頭從事反抗工作,則遺老們多半是從反抗工作中退身下來,才致身於學術文化事業的。
<blockquote>
中國以廣土衆民之故,政治一穩定下來,便不易激動。故明末遺老,多主張恢復封建,甚有主張恢復氏族大門第者。因封建則國體分割,易於搖動。社會有大氏族、大門第,則易於揭竿而起。他們以力量單薄的書生,而要來發動廣大民衆從事於大一統的政權爭奪,其勢實不易,故輾轉而思及於此。
</blockquote>
中國社會,實已走上了一條比較和平而穩定的路,而適爲狹義的部族政權所宰制。
然明末遺民,他們雖含荼茹櫱,齎恨沒世,而他們堅貞之志節,篤實之學風,已足以深入於有清一代數百年來士大夫之內心,而隱然支配其風氣。直到清末,還賴藉他們人格之潛力,來做提唱革命最有效之工具。【明末一般社會風氣之墮落,學者之空虛欺詐,名士之放涎風流,經歷亡國之慘禍而態度激變。刻苦、堅貞、強毅、篤實、博綜,遂爲晚明諸遺老治學爲人共有之風格。諸老大抵皆少歷艱苦,晚臻耋壽。(如夏峯年九十七,梨洲八十五,二曲七十九,船山七十四,亭林、習齋皆七十。)此皆民族之元氣,巋然獨存於兇喪耗散之餘。彼輩莫不有體有用,形成多方面圓滿完整之人生。其爲人立身與成學著書、皆卓然有以起後世之敬慕。北宋諸儒無其剛毅,東漢諸儒無其博實。實中國學術史上一段極有光輝之時期也。(關於諸儒學術詳情,請閱拙著《近三百年學術史》。)】而清廷雖因勢乘便,以一時的兵力,攫奪到中國全國的疆土,亦終不能不顧忌到社會上文化的和平勢力,而公開解放其政權。【此即蒙古與滿州易地而處,亦不得不然。明末南方一般文化傳播,較之南宋已遠過;而北方的文化情形,在明代三百年統冶下,較之遼、金沿襲下來的北方,亦不可同日而語。故縱使蒙古人在明末入主中國,恐亦不能不學滿洲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