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
以前學者研究歷史地理,多先注意看兩部書,一是《禹貢》,一是《漢書·地理志》。兩書相比,後者似更重要。不論《禹貢》是戰國人僞撰,在《禹貢》書中,亦只注意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而《漢書·地理志》則開始注意到各地區的文化背景。因於各地區氣候、生產、交通種種條件不同,而影響到人生文化方面者,其事極深微。要之,各地居民,相互間性格有不同,風俗習尚有不同,心理狀態與精神活動都可有不同。《漢書·地理志》根據《詩經》十五國風,來敘述推論當時各地區之歷史傳統和文化特點。此一體統與特點之提示,大值我們注意。惟春秋時代十五國風所詠,大部還是在中國北部黃河流域。我們若細分之,也可說,詩中《雅》《頌》部分,是代表着古代中國之西方。十五國風,則代表着當時之東方。但後來中國疆域不斷擴大,由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而中國乃有南北之分。如戰國時,莊子、老子都是淮河流域人,楚辭產生在漢水流域,然在古人已都目爲是南方了。
當時人,對南北地域人物思想不同,生活態度與精神動向不同,已早有注意。我們也可說,道家思想與楚辭文學,已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隨後加進的新產物了。但後來中國疆土開拓,愈推愈南,到三國時代,北方有魏,南方有蜀與吳。此後經五胡之亂,大批人從北方遷移到長江流域,而有南北朝之對立。到此時,中國又正式擴大了南方一片新的歷史疆域。在中國文化中,又加進了很多新的成分,引起了很多新的變動與新的配合。到唐代,南北又融合爲一。下經安史之亂,南部重要性日益提高,自五代十國迄宋代,南方的重要性竟已超過了北方。我們也可說,唐以前中國文化主要代表在北方,唐以後中國文化的主要代表則轉移到南方了。
南宋以下,中國歷史疆域愈往南推拓,極南部的珠江流域亦變成中國歷史上極重要的一部分。此時長江流域已成爲中國的中部,淮南已成爲北方,所謂南方便讓給珠江流域了。在古代,五嶺以南,雖已早屬於中國之版圖,但也可說尚未加入中國文化的大統。唐代廣東人在政府中任高職的,只張九齡一人,他是曲江人,還是在廣東的較北部。至於閩人考進士的,要到韓昌黎時代纔有。但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竟可說他在中國創立了新宗教,其對後來影響之大,甚少人能比。慧能亦是粵人,惟大致說來,唐以前廣東著名人物究不多見。
孔子在中國歷史人物中是最偉大的,後來惟南宋朱子,其影響之大差堪相隨,而朱子實爲一閩人。故在唐以後,中國南方出了兩大偉人,即慧能與朱子。南方地區對中國文化上之貢獻,可謂已超越了北、中兩部。直至近代,南方影響更大了。如太平天國起於粵,平定洪、楊者多屬湘人。民國開創,孫中山、黃克強以至蔡松坡,都生在湘粵。近十年來,大陸的毛澤東,也是湘人。撇開其成敗是非功罪於不論,可謂南方人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實自現代開始。大致來說,古代中國是北方人的,長江以南地區正式露頭角佔地位要自唐宋始,珠江流域出生歷史人物則爲更後之事。
三
上面當然是一種極粗略的敘述。古代北方,後來已被稱爲中原了。所以中國歷史上之地理推拓,應列爲研究中國歷史主要一項目。若我們亦如研究西洋史般來研究中國歷史,把此歷代區域中之地理背景,一一加以分別,逐地逐區,隔開來看。其人物性格,其社會風尚,其經濟榮枯,其文化升降,各方面均可發現出無限複雜,無限變動,並可有無窮妙義爲前人所未加註意者。但更重要乃在中國如何能將此不同地域之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社會,不同性格、嗜好、心理傾向與精神嚮往等多方面之人羣,匯通和合,冶之一爐,使其同成爲中國人,熔鑄成一箇中國文化,展演出一部中國歷史來。
此事以往在中國,似乎不成一問題。但我們現在面對着一部歐洲史,看他們直從希臘以來,永遠是分崩離析,各自立國,互不合作。雖面對大敵,危機在前,其各地區之不能融和相協,依然如故。但中國何以能至於大一統,能將不同地區,不同性格,不同風習之人羣,共同陶冶在同一文化系統之下,共同來創造此一歷史傳統?中國之地理擴展,並非如西方帝國主義憑武力來向外征服,而是一種自然的趨向於文化的凝聚與統一。因此,西方歷史看似複雜而實單純,其複雜在外面,而內裏則單純。中國歷史看似單純而實複雜,其單純在外面的形式,而內裏精神則實是複雜。西方歷史上之所謂英國人、法國人,只似一種化學單位。而中國歷史上之中國人,則似化學上一種混合製劑。
我要問諸位,未來世界人類前途究該永遠分裂抑宜融和相通?如果答案肯定在下一面,則未來的大同世界,應非採用中國理想走上中國人的歷史道路不可。正因世界上惟有中國人無地域偏見,無民族偏見,而能高揭一文化大理想來融通各地域,調和各人羣。尤其是中國儒家能力持此一理想,並亦有以往歷史可爲作證。如西方各自分開,各求發展,總會有毛病。如中國,統諸異,求一同,愈統會便愈複雜,愈融和便愈變化。若非細參中國歷史,諸位或許不易接受此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