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時至今日,中國老百姓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些俗諺依然耳熟能詳、津津樂道。可在正史中,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卻不是笨拙的斧頭,而是靈活的長矛。他使用“程咬金”這個搞笑名字的時間也很短,加入瓦崗不久就改了一個很嚴肅的名字——程知節,此後也一直以此名行世。可是,程咬金這個名字基本上家喻戶曉,但“程知節”在民間卻鮮爲人知。
雖然秦叔寶和程知節的生平不像演義描述的那麼色彩斑斕,但是在隋末唐初波瀾壯闊的歷史上,他們也的確是響噹噹的人物。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秦叔寶和程知節的名字也始終綁在一起,聯袂演繹了一幕幕亂世英雄的成長曆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瓦崗覆滅,他們一起歸降了王世充;後來,他們不滿王世充的爲人,又向唐朝投誠,效力於秦王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們又追隨李世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他們又一同進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行列。
秦叔寶和程知節來到瓦崗後,李密立刻任命他們爲驃騎將軍,統領麾下最精銳的八千名“內軍”。李密時常對人誇口:“我這八千精銳,足以抵擋百萬大軍!”
大業十三年,李密的麾下可謂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然而,他一心想奪取的東都也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因爲,此時的東都還駐守着二十多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隋朝正規軍。要消滅他們,談何容易?
不過,在李密看來,這二十多萬守軍固然是東都留守朝廷的雄厚資本,但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包袱。道理很簡單——這二十多萬人每天都要喫飯。
幾年來,這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一直依賴於東都附近的兩大軍糧儲備基地:興洛倉和回洛倉(今河南偃師縣北)。如今,興洛倉早已被李密佔據,下一步,只要李密再把回洛倉拿下來,就能把東都這二十多萬軍隊活活困死!
這纔是攻取東都的上上之策,李密想。
敵之要點即我之要點。大業十三年初夏,瓦崗軍與隋軍圍繞着回洛倉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四月十三日,李密命裴仁基和孟讓率兩萬人進攻回洛倉,迅速將其攻克。洛陽的隋軍立刻出兵反攻,將裴仁基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