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清者的“稀缺資源假定” (第1/15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歷史對清官循吏的含義有進一步的解釋:“吏有不爲利回,不爲義疚,世稱曰廉。才足以經濟,智足以決斷,世稱曰能。奉法遵職,履正奉公,世稱曰循。明國家之大體,通古今之時務,世稱曰良。”這句話就是告訴世人當一個合格的官員需要哪些條件,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
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清官意識其實是從民本思想那裏派生出來的一個定義。“安民”、“保民”、“養民”、“爲民請命”等思想行爲,在歷代清官身上體現的都比較突出。包拯說:“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繫,當務安之爲急。”另一方面,清官還是官家對知識分子完美人格的呼喚,也是儒家正統知識分子的理想與追求。儒家思想中有着明確的政治思想,孔夫子懷抱着“天下有道”、“禮治”的社會理想,孟子也同樣憧憬着“仁政”,他們都爲自己心中的理想行走在路上。而後世清官作爲儒家的信徒,也同樣懷抱着這種理想。其實很多懷揣着政治理想的人在現實面前被撞得鼻青眼腫,甚至搭進去身家性命也依然九死而不悔。
在官家政治結構中的權力信仰實際上是一出被清官話語遮蔽了的超級悲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經濟學中有個第二假定,被人稱之爲資源稀缺假定。如果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清官作爲古代官場上的一種稀缺資源,當污者越多,就越發顯得其稀缺與無價。市場上越稀缺的東西,往往想得到的人就會越多,結果就會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包括皇帝老子也喜歡趕這種奇貨可居的時髦。但作爲稀缺資源擁有者的皇帝,他對這種稀缺資源的稀罕程度與老百姓的稀罕又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官家集團對清官的喜歡還是有限度的,有時候還不太感冒。韓非子的術,就撓到了皇帝心靈深處的最癢處。術是什麼?韓非子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他在《定法》中他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羣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在《難三》中,韓非子又說:“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衆端而潛御羣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兩層意思合二爲一,術就是指皇帝駕馭官僚集團的祕密之術。羣臣當然包括清官這種“稀缺性資源”,於是清官在皇帝那裏往往會得到兩種不同的下場。懂得鑑賞寶物的君主知道自己手裏捧着的是寶,惜用之;而那些不懂的君主則會把寶物當作破銅爛鐵扔在一邊,你不是稀缺嗎?那我就讓你生鏽貶值,永遠地在權力市場失去買方。
現代經濟學對人的基本假設是,理性人在約束條件下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說人有趨利性的一面。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在觀察一個官員是否願意選擇當清官時,重要的是看他在選擇時是如何做好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的。
甘肅大案的深層分析
施行惡政的古代官場就像魚在吞喫大船,大船雖大,也架不住羣魚四下來攻,最後落得千瘡百孔。如果一個官員想要保全官位或者得到升遷,他就必須參與到這個貪腐集體中。否則作爲異己者就無法存活於這條食物鏈中,因爲他的上級和同僚會擔心他有可能揭發。
而在這條食物鏈中,每一個等級都有自己的獵食方式。這就好比動物世界裏,就算處於食肉動物最底層的鬣狗,也有偷偷摸摸出來喫腐肉的份。
我下面要說的這件事發生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7年,這應該是清朝建國以來的頭號貪污大案。其中涉案人員之廣,級別差距之大都刷新了一項新的紀錄。在這場貪污大案中,從封疆大吏到州縣官員,革職、杖流、病故、畏罪自殺者數十人。一場肅貪之風橫掃過後,甘肅官場爲之一空。如果總結甘肅貪污案,它的突出特點就是無官不貪,而且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組織、成系統、走程序的貪腐。從上到下,形成了一個貪腐金字塔式的政治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