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子腳下的幸福生活 (第1/11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京官是相對於地方官而言的官僚羣體,也就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幹活的官員。在明清時期,他們以不同的官階分隸中央政府的各個衙門。
當時有個說法:“以天下官人之額數而計之,京省大小之職不啻二萬有奇。”也就是說,京官至少佔去當時官員總額的一半以上。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官僚羣體中,其中一二品的大員畢竟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那些中下級官員和七品以下的小角色。
資歷是硬性指標
作爲官員來說,個人的仕途命運,拋去個人因素之外,很多時候被規範在制度設定的大框框裏。這個框框就是所謂的古代官僚制度,制度裏的那些法律條文對官員有着很強的約束力。但是,在制度運行的層面之下,還存在着一些不被制度約束的行爲方式,並且約定俗成地成爲官場中的灰色地帶。很多時候,這些灰色地帶在有意無意之間會影響着甚至決定着京官們的升遷。
按照常理,吏部提拔官員最看重的應該是這個官員的能力。但對於京官來說,並非如此,資歷纔是他們混跡官場的不二法門。
從一個官員的資歷,吏部就可以掌握他的爲官經驗以及取得功名的先後。我們都知道,資歷是最不靠譜的東西。比如說,在計劃經濟時代,一些機關幹部的資歷很多時候是靠一杯茶、一張報紙泡出來的,與能力大小是不成正比的,有的人當了一輩子官還是碌碌無爲,混日子而已。可是在清朝,“資歷”是衡量京官最重要的一項硬性指標。尤其在一些地位顯貴,政務又不怎麼繁忙的清要衙門將此看得更爲重要,比如說翰林院、都察院、內閣、軍機處、吏部、禮部等等。
在光緒年間曾做過內閣中書的朱彭壽說:“京署各官,最重資格,對於同僚之先進者,不論年齒,皆稱爲前輩。初謁時,必具紅白柬三分,登堂拜見,執禮惟謹。至其他各署,則但以同輩相稱矣。”
這種論資排輩的做法,在客觀上營造了官員晉升的公平環境。當然這種公平只是相對的,論資排輩雖然不能保證良幣淘汰劣幣,但至少可以讓京官們安於本分,心無旁騖地幹工作。
乾隆年間有的京官根本不願意空降到地方上任職,他們寧願碌碌無爲地老死在京官的任上。紀曉嵐就曾經書輓聯嘲諷道:“道不遠人人遠道,卿須憐我我憐卿。”
當然在這些重資歷的衙門中,官員的升遷速度也要比其他衙門來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