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子腳下的幸福生活 (第2/11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京官裏權重位顯的官員畢竟只是少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常年待在職微官輕的崗位上,即便如此,也無人敢小視他們。就拿“內閣中書”這個職位來說,官階雖然只有區區的七品,卻是一個很實惠的官職。因爲經過一定的年限,“內閣中書”就可以擁有在官場進退自如的資格。既可以外補同知或直隸州知州這樣正五品的地方實職,又可以被保送充任軍機處章京,爲接下來平步青雲打下紮實的基礎。有詩云:“莫笑區區職分卑,小京官裏最便宜。也隨翰苑稱前輩,好認中堂作老師。四庫書成邀議敘,六年俸滿放同知。有時溜到軍機處,一串朝珠項下垂。”
像內閣中書這樣職卑位尊的京官打着一個“京”字招牌,就可以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內閣大學士”這樣的實權人物,禮拜爲老師,再以師生關係得到推薦拔擢,獲得更多的升遷機遇。
“六年俸滿放同知”,就可以由七品直接晉升爲五品,羨煞了多少地方官員。要知道當時全國的州縣數以千計,那些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官員,以知縣爲最多,但知縣的品級很低,只是一個七品卑秩。知縣的頂頭上司知府是四品,上下級之間相差有三四級之多,這三四級中的官都是些府丞、通判、同知等副職,知縣根本瞧不上眼。如果一個知縣想要直升爲像知府這樣的正印官,又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往往做了幾十年的知縣也難望“四品黃堂”。
在京城當官,因爲大家都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博生存,不論官級大小,除了皇帝之外,高官不敢向卑官作威作福,妄自尊大。就拿當時的中央六部來說,任尚書、侍郎堂官的,其下屬司員郎中、員外郎、主事見到他們時,只是抱拳一揖爲禮,而一、二品大員的堂官則必須以起立致意的方式來還禮,官銜再大也不能坐在那裏充大爺。
曾國荃攻克金陵後封了伯爵,有一段時間內調爲兵部尚書。因爲他是從軍隊起家的,當時軍隊裏的領軍者很會擺譜,與做京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有一位司員手持文書來彙報公事,施過一揖之禮後,曾國荃坐在那裏紋絲不動,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那位司員也有文人的傲骨,將手中文書往曾國荃面前一扔,用言語教育了自己的上司一頓。官當得再大,也要懂得禮數。
作爲行伍出身的曾國荃哪裏受得了這個氣,自知幹不了這一行,不到一個月便要求外調到地方任職,仍去地方做他的巡撫總督。
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僚隊伍並不是凝固的,而是像流水一樣始終處於流動狀態。這種流動並不僅僅限於京官各衙門之間,也存在於京官與外官之間。乾隆年間,官員內升外轉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則:凡御史、郎中、員外郎以道府用,主事、評事、博士等小京官以直隸州知州、同知、通判等缺用,而贊禮郎、讀祝官中監生出身者須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歷俸三年)、辦事明白才能達到保送資格。此外,部曹、即郎官可以外出督學,內閣學士、侍郎可以用爲巡撫,尚書用爲總督等等。
但是,對於京官與外官的選用標準,在制度與操作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剛開始,朝廷在京官的使用上,主要還是侷限於京城各衙門內部之間互相調劑,理由是京官不熟悉地方民情,只能在京城各衙門裏混飯喫。
到後來,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康熙帝的觀點是:“大臣爲小臣之表率,京官乃外吏之觀型。”這句話表明了皇帝對於京官的態度,那就是京官應該做官員的表率,做地方官員的榜樣。
隨着執政者態度的轉變,國家制度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地方的七品知縣可以調遷爲京官裏的七品主事,將地方纔品兼優的官員調任京城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