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子腳下的幸福生活 (第3/11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另外在官員的選用上,京官與外官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京職各衙門事務,是處於一種集體辦公的環境中,京官雖然在能力上有着高下之分,但有一項是必須具備的,那就是“習之法度”,也就是他們必須是熟悉國家行政條例的辦公型人才。而外官則不同。“道府州縣等官,刑名錢穀責成一身,兼以沿河沿海苗疆煙瘴等缺”。地方官府衙門面對的是老百姓,這就要求他們熟知民情,是具有解決刑名錢糧能力的綜合型管理人才。
相比之下,那些能夠獨當一面、獨立解決問題的地方官要比京官更爲難得。所以,在對內外官員選用的具體操作上,無論是主管銓選的吏部,還是把握用人大權的皇帝,往往都沒有拘泥於制度上的條條框框。
就官僚制度而言,那些身處不同衙門裏的官員往往會面臨不同的升遷際遇。凡是經過科舉考試,捐納或原官起復具有升遷資格的候補官員都要到吏部聽候銓選。吏、禮二部的司員,除了進士可以授主事、參加國家特考的貢生可以授小京官外,其餘都是由舉人、貢生和監生花錢捐納入官。另外吏部在掣籤選官的時候,也不得將吏、禮二部納入其中。
這裏所謂的掣籤選官是明朝萬曆年間,由吏部尚書孫丕揚所創立的選官制度。具體操作方法就是以竹籤預寫所選機構地區及姓名等,打亂後置入筒中,遇上朝廷選用官員,皆由選人自掣,有點撞大運的成分。清朝沿用此制,外省官員分散任用,由吏部掣籤分發各省。
在官員選用上,戶、兵、刑、工四部與吏、禮二部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其餘四部雖然比不上吏、禮二部進步得快,但在京官這個羣體中也屬於佼佼者。不要說部與部之間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就是同一個級別的官職也會分個三六九等和好壞優劣。
作爲京官,最應該修煉的本領是熬資歷。熬的是時間,熬的是資格,能夠熬出頭的就可能成爲大京官或者地方大員,但是大多數人在這條路上耗盡一生,也難以有所作爲。
比如說清朝京官中的侍郎就是在六部熬資歷的典型代表,他們一般都是先從工部起步,然後調任兵部或者刑部,再轉禮部、轉戶部,最後升遷至吏部。工部侍郎轉任兵部侍郎,級別和待遇都沒有變,從表面來看是“調任”,但在京官的圈子裏卻被視之爲“升任”。因爲工部管理的是工程建築,雖然手裏握有工程項目和工程款項,可與其他幾個部門比起來,還是稍遜一籌。兵部掌管着天下的兵馬,戰時多事,和平時期又無事可做;刑部掌管着司法刑獄,因爲刑部官員擁有合法傷害權,所以也就擁有了爲自己造福的權力;禮部掌管的是意識形態,負責文教,本應是清水衙門,不過重要的是他們負責科舉考試,所有想要進入官場的讀書人都無法避免地要和禮部打交道;戶部就更不用說了,戶部又稱爲“富部”,他們掌管着國家的財政和開支,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能夠卡住命脈的人往往處於權力的核心階層,另外官家制度的運行也離不開戶部真金白銀的支持。
吏部考覈天下官吏,把持着官員進退升降的大權,這是官僚集團最爲在意、也最爲敏感的權力。根據清朝六部官員的升遷路徑,我們可以按照六部實際權力的大小將其排列出來:工部<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吏部。清朝吏部、戶部尚書和侍郎進入軍機處的可能性最大,禮部次之,而工部侍郎幾乎沒有進入的可能。由此可見,同級官僚不同權,更不同命。
在京官中還有一部分沒有進士身份的京官,他們可以憑藉自己曾經供職於這些衙門的工作經歷,通過科舉考試來取得進士功名,然後獲得躋身於更高權力地位的資格。爲了不當一輩子文吏,在仕途上可以走得更高遠,他們在取得京官的職位後,接下來還會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以取得進士的光環。也恰恰是在這些人中,不僅中進士的比例高,而且成績名列前茅的也不在少數。當然這與他們小京官的經歷也有很大關係,這些小京官都是從各省國子監的生員選拔出來的尖子生,禮部官員登記造冊後奏請皇帝。這些各地的尖子生要會考於保和殿,稱爲朝考。通過朝考者就可以在京城衙門謀個實職。
選拔者中很多人都是當地的名士,早已進入國家的人才貯備(登朝籍)。他們參加進士考試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些殿試讀卷的大臣,或爲舊時座師,或爲本署長官,或爲同鄉老輩。本來就是“老相識,老熟人”,知根知底,考試只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從雍正十一年至光緒三十年(1733-1904)這一百七十餘年間,五十七次會試中由中書和小京官考取前四名者共計六十八人(引自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