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朱元璋的“旁入公門” (第3/9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陳壽六等人押送顧英到京後,朱元璋立即將顧英打進大牢。朱元璋不僅沒有處罰陳壽六等以下犯上的罪過,還當面賞賜陳壽六鈔30錠(相當於今天的幾千塊錢),其他三人衣服各兩件,並免除了他們的雜役。在陳壽六等人離京後,朱元璋又專門發佈諭令警告地方官吏:膽敢對類似於陳壽六者打擊報復者,一律處死並株連九族。朱元璋在諭旨裏,將陳壽六這種大無畏精神大加褒揚,號召全國的農民兄弟都要學習這種敢與官場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在表彰文件裏,朱元璋說:如果有人敢羅織罪名,搬弄是非,擾害陳壽六,我就將他族誅!當然,如果陳壽六自己仗恃着我的名頭而橫行不法,爲非鄉里,也同樣罪不容赦;但是,陳壽六若有過失,地方官員無權作出決斷,必須將他召到京城,由我親自審理。
皇帝開了金口,陳壽六似的農民,就成了耀眼的政治明星,成了歸朱元璋直接領導的御用農民。這種風氣一開,洪武十八、九年(1385—1386年),在前往南京城的各條驛道上,時時處處都能看見這樣一幅景象:鄉民們三五成羣,或者百十爲伍,帶着乾糧,押着幾個手腳綁得結結實實的富豪或者胥吏,或步行或駕着破驢車匆匆趕路。遇到關口有官員盤查,他們就會從懷裏掏出幾本金黃色封皮的小冊子。平日裏不可一世的官員們見到這些小冊子,立刻會收起平日裏的威風,畢恭畢敬,恭請這些“大爺”們趕快過關。
當然這些官員不是畏懼於這些手無寸權的鄉民,而是對陳壽六手中握着的《大誥》的畏懼,準確地說是百姓對於皇權的畏懼。
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頒佈的《大誥》裏,有這樣一條新規定:“今後布政司、府、州、縣在職的吏員,賦閒的吏員,以及城市、鄉村中那些老奸巨猾的頑民,若膽敢操縱詞訟、教唆犯罪、陷害他人,勾結官府,危害州里,允許當地的賢良方正、豪傑之士將這些人抓起來,綁送京城。如有人膽敢中途邀截,則梟首示衆!各處關津、渡口,也不得阻擋。”
在此之前,泱泱大國上千年的歷史裏,給百姓們捉拿污吏權力的政策還從來都沒有過。朱元璋的這一規定,可謂是石破天驚。就連朱皇帝也發自由衷地感嘆:“其陳壽六豈不偉哉。”—這陳壽六難道不是很了不起嗎!
表面上看鄉民在這裏遵守的是朱元璋頒發的正式章程,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因爲朱元璋在這裏走的是灰章程的路線。皇帝的灰色章程因爲披了虎皮,就成了人人敬畏的正式章程。我們知道中國歷史的生存法則,很多時候就是官僚與皇權的博弈。這種博弈近似於武俠小說裏的雙手互搏,官僚需要積極發展灰章程來維持自己的實際權力份額,君王也常常藉助灰章程系統來限制官僚集團的權力擴張。在這種情況下,誰能將第三方—民心人意拉攏到自己的權力範疇,誰就有可能笑到最後。
在古代中國,國家通過法制和慣例爲老百姓提供了“鳴冤叫屈”、“哭訴”、“陳情”、“請願”等一系列途徑或方式,以滿足他們在受到損害時的救濟需求,保障他們的正當權益,防止官吏豪強過分危害他們。但是在各種權益救濟途徑中,最爲極端和特殊而使用極爲困難而稀少者,大約就是像陳壽六這樣跑到首都向皇帝控告,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告御狀”。
陳壽六之所以能被朱元璋作爲典型來宣揚,是因爲事件本身的不可複製性。爲什麼說這個事件具有不可複製性,其理由有三點。
第一點:有“越級上訪”的嫌疑。在歷代都把“告御狀”規定爲權益救濟的最後途徑,一般禁止未經過地方到中央各級衙門處理的案件“告御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