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武年:帝國的枯棋與勢棋 (第7/7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有的功成名就都不是天上掉餡兒餅。就當時羣雄割據的天下大勢而言,朱元璋的根據地是最小的,兵力是最弱的。從與元軍主力對峙這一點而言,朱元璋並不是元軍最爲看重的對手。在朱元璋與元軍之間至少隔着三個割據政權,東面是張士誠,西面爲徐壽輝,北面乃紅巾軍主力小明王。他們牽制了元軍的主力,拱衛着朱元璋的地盤。這一客觀環境與有利條件爲朱元璋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
就在小明王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在北方與元軍進行着殊死搏鬥、處於兩敗俱傷的時候,朱元璋卻從中大獲其利,不斷向南面和東南發展,將應天周圍的戰略據點全數攻下,作爲向外發展的堅固堡壘與前哨基地。
打下徽州後,儒士朱升向朱元璋獻上了極爲重要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三句話是要朱元璋暫時鞏固後方,發展生產,縮小目標,慢慢謀取天下。朱元璋接受了這個建議,一方面將戰鬥力與生產力合二爲一;另一方面又把地方武裝與正規部隊分開,不但擴大了生產力,還加強了戰鬥力,這也是朱元璋能在羣雄割據的戰爭中“一枝獨秀”,並最終大獲全勝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朱元璋是個極度務實之人,在《太祖實錄》裏記載了他說過的一句話:“吾平日爲事,只要務實,不尚俘僞……不事虛誕。”朱元璋不是一個只唱高調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踐行“務實”二字。
郭子興死後,韓林兒政權只是將朱元璋任命爲郭子興部的第三號人物。朱元璋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還不到稱王的時候。其實他早就有能力從韓林兒政權中脫離,可他一直沒有這麼做。用朱元璋自己的話說就是:“建大事者,必勤遠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簣土可成;江湖之廣,由勺水所積;天下之大,豈一日可定也。自古帝王之興,皆上察天運,下順民心,從容待成,曷嘗急遽?”
他的所有對手都忙着割據一方,稱王稱帝,只有朱元璋在那裏埋頭幹活,征討四方。朱元璋是各路造反者中最後一個稱帝的,也是真正笑到最後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