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權力的正室與偏房之爭 (第4/9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隨着李善長與中央權力核心漸行漸遠,朱元璋也開始着手爲李善長的離去尋找新的接班人。作爲淮人首領的李善長雖然離開了帝國的權力中樞,但是他並不甘心就此完全放手。胡惟庸的出現,讓李善長找到了淮西集團新的代言人,也是自己的權力接班人。
當李善長了解到朱元璋非常看好胡惟庸時,李善長知道,眼前這個人是自己的最佳接班人。於是,李善長向朱元璋上書保舉,一來迎合聖意,二來也能將淮人心腹繼續安插在權力機關的核心層,可謂是一舉兩得。
胡惟庸之所以爲朱元璋所賞識,並不完全是李善長的功勞。朱元璋在用人上從來是不肯假手與人的,何況像宰相這樣重要的位置。
李善長作爲淮西集團的一把手,經過多年苦心經營,這個羽翼豐滿的權力集團對急於抓權的朱元璋來說如芒在背。胡惟庸原本只是朱元璋帳下的一個文書,朱元璋正是看中了胡惟庸並無黨羽且又是淮西人這一點,才決定將其放在重要位置以制約李善長。
讓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胡惟庸居然不能體會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加緊和李善長拉近關係,這讓朱元璋不得不有所忌憚。若說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首領,那麼胡惟庸就是這個權力集團的二把手。李善長本人雖然離開了宰相位置,但是他在朝堂上的影響力並沒有絲毫減退,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大多是他的老部下。他們要想在權力場上有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和李善長搞好關係。
胡惟庸本身就是淮人,他又一門心思結交李善長,自然成爲淮西集團新的代言人。相比之下,汪廣洋這個非淮西集團出身的右丞相實在不好開展工作,也難怪他只能“無所建白”了。胡惟庸和楊憲一樣,一門心思要登上帝國的權力巔峯,成爲中書省的第一人。
楊憲被除掉以後,胡惟庸前面的絆腳石就只剩下汪廣洋一個人了,他又豈能輕易放過這唾手可得的機遇?楊憲死後,李善長在老家養病,從流放路上召回的汪廣洋就成了中書省的實際負責人。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長告老還鄉,汪廣洋升爲中書右丞相,胡惟庸繼續作爲他的屬官留任。然而汪廣洋的運氣實在太差,在此之前輔佐他的楊憲一門心思要將他趕出中書省,而這一次輔佐他的胡惟庸根本就沒有拿他當回事。
中書省的好多事情,胡惟庸自己就可以拍板做決定,根本就不用告知他這個名義上的中書左丞和後來的右丞相。經歷了上次罷職流放的折騰,汪廣洋抱定一個原則:沒有原則就是最大的原則,對中書省的事務概不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