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誰纔是真正的王牌 (第2/7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爲一個帝王,一個錯誤的決定會要了無數人的命,一個正確的主張也同樣會改變無數人的命運。朱允炆目睹了洪武年間,那場大案套要案、要案連大案的連環殺戮。權力就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朱允炆來說,這把劍不是刺傷自己的敵人,就是刺傷自己。
放眼整個帝國,到底誰人是敵?誰人是友?長期居於深宮的朱允炆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幾乎將開國功臣殺戮殆盡,但他還是爲自己的孫子留下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個大儒。但歷史很快就將證明,這羣書呆子與這位年輕皇帝一樣缺乏政治手腕。在他們的影響下,天性溫和、素來不滿祖父苛政的建文帝決心立刻來一場徹底的改革,以實現自己一心向往的上古聖君的“仁政”理想。
黃子澄是最先接近朱允炆的人,不是他有多麼了不起,而是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東宮伴讀,也就是太子的老師。在中國古代的權力系統當中,東宮伴讀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尤其在帝國命運走到一個轉彎地帶的時候,他往往能夠起到扭轉乾坤的大作用,當然這也和個人能力大小有着直接關係。在這個職位上想要默默無聞都很難,如果太子能夠在將來的某一天順利繼承大統,那麼他這個東宮伴讀就有機會拽着新皇的權力尾巴扶搖直上,甚至權勢遮天也未可知。
正因爲這種利害關係擺在那裏,東宮伴讀往往是太子的鐵桿兒粉絲。在太子接掌帝國權柄的道路上,他們會逢山開道,遇水搭橋,與太子結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親密關係。而當時黃子澄與朱允炆就結下了這種非一般的關係,朱允炆有了“難題”,自然要去請教黃子澄。
有一天,朱允炆坐在明皇宮的東角門,臉上佈滿了憂愁的神色。這時候,黃子澄走了過來,師生二人就在東角門定下了削藩的政治主張。當時兩人只是紙上談兵,本沒有碰撞出多少智慧的火花,更沒有商量出具體的實施辦法。
時過境遷,現在的朱允炆已經是朱明王朝的一國之君,已經沒有誰能阻擋他對武力削藩這件事的嚮往。他決定落實師生二人當年定下的主張,用漢景帝武力削藩的方式,將分散在藩王手中的權力一一收回。武力削藩不是無理取鬧,它需要一個理由。論輩分,這些藩王都是自己的叔叔,他們既沒有造反又沒有亂政,雖然有人在背後說他們圖謀不軌,可抓不到把柄,也不好削奪他們的權力。
建文帝想解決藩王問題,但又不想招來麻煩,所以他在極小範圍內祕密地進行削藩問題的討論,但沒想到小範圍的活動卻引起了大範圍的關注。朝中那些政治嗅覺靈敏的官員也參與到削藩的討論中來,由此在帝國的權力中樞形成了三方不同的意見。
一方是削藩強硬派。這一派呈梯隊作戰模式,在最前方搖旗吶喊的是黃子澄和齊泰等人,而背後謀篇佈局的是方孝孺,建文帝則是最大的支持者。按照黃、齊、方三人的意思,既然已經開始磨刀,那索性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藩王勢力連根拔除。
另一方是削藩溫和派。這一派雖然不反對削藩,但他們希望爲暴力削藩蒙上一層溫情的面紗。他們覺得這些藩王都是先皇的子嗣,做法不可過於冷血。他們不贊成連根拔除,認爲可以借鑑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也就是在各個親王原有的封國領地上,除了嫡長子繼承親王頭銜外,其他的兒子也都享有封地和郡王頭銜。長此以往,郡王會越來越多,他們的封地會越來越少,勢力也就越來越薄弱。這麼做既保證了帝國權力根基不會被動搖,同時也保全了皇族之間的親情。客觀地說,這一派提出的方案非常符合實際,且操作性強。
還有一方是削藩反對派。這一派的觀點也很明確,那就是不但不能削藩,還要對那些藩王們做到有禮有節。這時候輿論大環境已經在逼藩王造反。爲了緩和矛盾,建文帝應該立即打消削藩的念頭,擺出一副與他們修好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