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國的荷爾蒙時代 (第9/11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正式起兵叛亂,率領軍隊攻打安慶。就在正德皇帝的平叛隊伍剛剛抵達涿州境內時,汀贛巡撫副都御史王守仁報捷的奏疏已經呈遞到皇帝面前。皇帝不要費心了,寧王之亂已經平息,朱宸濠也已經被生擒。
對於熟悉明史的人來說,都知道王守仁是一個半神半人的神人混合體,他更爲大家所熟悉的是他的號——王陽明。他頭上的光環有: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史料記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爲他以一個文官的身份被朝廷授予兵部主事,肯定是藏着貓膩兒,便強令王守仁當衆射箭。王守仁提起彎弓,連發三箭,結果三發三中。由此可見,王守仁是一個難得的複合型人才。
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因爲開罪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發配到貴州地區一個叫龍場的地方,在那裏一住便是三年。在謫居龍場的三年時間裏,他用自己“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由此走上一條艱苦卓絕的道路,從而成爲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爲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他由此創立了心學,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經過一系列的人生低谷後,他所創立的心學引起了天下士子的強烈共鳴。
王守仁原本是要帶兵去福建剿匪的。當部隊行進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當王守仁得到朱宸濠集中優勢兵力攻打安慶的消息後,他知道自己立功的機會來了,於是就繞過主戰場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前後只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寧王叛亂就被王守仁平息了。
這場叛亂之所以能這麼快就被平定,除了王守仁的軍事才能高超之外,更重要的是宗室藩王的勢力幾經削弱,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挑戰皇權。
王守仁的捷報遞交到正德皇帝的手中,皇帝面對這份捷報,哭笑不得。自己費了半天工夫,才找到這麼一個平叛的藉口。他萬萬沒有想到寧王會這麼不經打。還沒有等到他這個“威武大將軍朱壽”閃亮登場,那邊寧王朱宸濠就已經做了王守仁的俘虜。
在明武宗舉棋不定的時候,江彬挑唆皇帝無論如何要與寧王打一仗,並且要親自將寧王俘獲,唯有如此,纔可以成就皇帝的威名,纔可以向帝國的官員們有所交代。經過與身邊人的商量,正德皇帝假裝沒收到這份報告,將其隱匿,同時作爲國家機密,不得對外泄露。明武宗領着他的“南征軍”,繼續扛着“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鎮國公”的旗號,向江南進發。
雖然正德皇帝可以當作一切都沒有發生,但事實已經存在。明武宗和他的“南征軍”的心態不知不覺發生了變化。因爲南方的戰事已經結束,正德皇帝根本不需要急於帶軍南下,“南征”也就完全變成了“南遊”。在一番遊玩之後,正德皇帝靜下心來想起此行的目的,那就是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雖然正德皇帝把王守仁的奏疏給壓下了,但是全世界都已經知道寧王叛亂被平定的事實,而且平亂之人是王守仁,與他這個“威武大將軍朱壽”沒多大關係,這是正德皇帝最爲頭疼的一件事。如果自己不能親自捉拿寧王朱宸濠,那麼他組織的這次大場面“南征”,真就成了一場天大的鬧劇。
朱厚照派了一個心腹大臣去找王守仁,最後經過協商,由王守仁重新擬了一份奏報平定寧王叛亂的奏疏,但是內容與先前大爲不同。奏疏裏的主角由王守仁變爲正德皇帝,也就是說,平定寧王之亂是在“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朱壽”的英明領導下完成的。
正德十五年(1520年)閏八月,在南京的校場上,一場別出心裁的獻俘鬧劇正在這裏上演。迎風招展的“威武大將軍”旗幟下,披盔戴甲的大將軍朱壽(朱厚照)威風凜凜地登上點將臺。已經做了俘虜的寧王朱宸濠被押了上來,並且當場解除了他身上的所有刑具,任其自由活動。朱厚照指揮軍隊,又重新上演了一場寧王落網記。沒有了戰場上的血雨腥風,大明朝的這位玩主皇帝玩得雖不盡興,卻也總算是過了一把威武將軍的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