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禮議”背後的弔詭 (第2/8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厚熜非常熟悉明朝的皇家禮制,既然禮部讓自己以皇太子的身份進宮,那就面對一個繞不開的問題。自己到底是誰的太子?誰又是自己的父皇?在沒有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前,朱厚熜是不會輕易入宮的。他拒絕進宮的理由是:遺詔上只是讓他繼承皇帝之位,並沒要求自己以皇太子的身份登上皇位。朱厚熜沒做絲毫猶豫就拒絕了禮部的提議,他剛剛還在爲父守孝,怎能輕易就將自己的親生父母拋在一邊?
朱厚熜在禮儀之爭上如此較真兒,這讓楊廷和等內閣官員大爲震驚。一場席捲帝國權力高層的大禮議之爭就此拉開序幕。
以楊廷和爲首的文官集體上疏,他們希望能夠靠着人多力量大,逼迫朱厚熜就範。他們以爲只要稍微施加壓力就能擺平這個只有十五歲的少年皇帝,可結果卻令他們大失所望。在自己身份的界定上,朱厚熜表現出了一種決絕的姿態,他拒絕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城登基。雙方互不相讓,一個在城內,一個在城外,明朝權力核心層陷入皇權易主的困境狀態。
其實那些文官並不是閒着無事可幹,拿即將登基的新皇消遣。我們知道在封建君主制度下,皇位的傳承脈絡來不得半點兒馬虎。既然朱厚熜即將登基做皇帝,那麼他就要和前面那些皇帝建立直系親屬關係。這也是爲什麼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文官要員執意要求朱厚熜先過繼給已故的明孝宗朱祐樘做兒子,然後再繼承皇位。朱厚璁從小就熟讀《孝經》,深受傳統禮儀之道的薰陶,加上他性格深處的執着和倔強,在過繼這個問題上,他始終不肯做出讓步。
如果按照楊廷和等文官的意思,朝廷應該在北京城外搞一個“皇子過繼和太子受封”的儀式,然後朱厚熜以太子的身份昂首走過東安門,進入皇宮,完成登基大典。可是想法總歸是想法,實施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在雙方的據理力爭之下,最後各退半步。朱厚熜改道大明門入宮,但同時他也接受了認明孝宗朱祐樘爲父的現實。在第一次交鋒中,雙方均做出了妥協和讓步,算是打成了平手。
十五歲的少年從湖廣安陸來到京城,一個藩王府的王子搖身一變成爲帝國的九五之尊。一切就像是在做夢。朱厚熜這時候需要有人幫助自己理清現實中的各種關係。除了自己從藩王府帶來的人,他將自己的信任交給了首輔楊廷和。早在九年前,也就是正德七年(1512年),楊廷和已經官居內閣首輔。正德皇帝死後的那封代筆“遺書”和朱厚熜即位時的“即位詔書”都出自此人之筆。
就在朱厚熜即位後的第三天,皇帝找來楊廷和等內閣大臣們商量:“朕繼入大統,雖未敢顧預私恩,然母妃遠在藩府,朕心實在戀慕,可即寫敕遣官奉迎,並宮眷內外員役鹹取來京。”皇帝想念自己的母親,這是人之常情,楊廷和等內閣大臣也挑不出毛病。於是趕緊派司禮監太監秦文和內官監太監邵恩等前去迎接朱厚熜的母親,好讓母子在京城團圓。
事情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兩天之後,朱厚熜讓文官們討論給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加尊號的問題,他要求追封已故的父親爲先皇。嘉靖皇帝只是想在祭祀父親時有個名號,他沒有想到會遇到這麼大的阻力,事態的發展顯然出乎他的預料。
禮部尚書毛澄在接到嘉靖帝朱厚熜的指示後,感到左右爲難。在苦無良策的情況下,他只好去請示內閣首輔楊廷和。楊廷和的意見是,嘉靖皇帝既然已經過繼給了弘治皇帝,那麼就應該尊明孝宗朱祐樘爲“皇考”,稱興獻王朱祐杬爲“皇叔父”。這樣的話,其父朱祐杬就不可以再加尊號。不但不可以加尊號,就是在祭告生父時,自己也要口稱“侄”。
楊廷和的建議雖然符合皇位繼承的宗法理論,但卻打破了嘉靖皇帝的忍耐底線。本來過繼給明孝宗朱祐樘已經做出了很大的讓步,如今又要讓自己撇開生父,這讓嘉靖皇帝無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