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禮議”背後的弔詭 (第6/8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張璁的示範作用下,刑部主事桂萼、兵部主事霍韜、禮科給事中熊浹,還有同知馬時中、國子監生何淵、巡檢房浚等文官也不斷上書支持皇帝。議禮派的異軍突起,使楊廷和等護禮派大臣在嘉靖皇帝面前逐漸失去了市場。
隨後,刑部主事桂萼上書皇帝,表示現有稱謂並不適宜,應該重新議禮。這一次,楊廷和沒有贊成,也沒有反對,而是選擇了辭職。楊廷和的離去,使大禮議之爭重新掀起了波瀾。政治嗅覺靈敏的官員已經預感到,帝國的上空一場暴風雨正在醞釀。
這時候的嘉靖皇帝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他的身邊圍繞着一大批擁躉。而張璁作爲第一個喫螃蟹的人,理所當然就成了其中的首腦人物。雖然這些人都是一些中下級官員,在官場的地位無法與楊廷和等人相抗衡,但他們手中握着一張最大的牌,那就是嘉靖皇帝。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之後,兩大政治集團重新燃起新一輪的大禮議之爭。
護禮派是以楊延和爲首,由九卿、科道官、諸司郎官等高級別文官所組成的。楊廷和雖然甩手而去,但並不代表反議禮集團就此瓦解。楊廷和的繼任者們,大多是帝國權力集團的核心人物。他們在大禮議事件中都扮演着反對者的角色,所以由這些人所組成的政治集團不會因爲一個人的離去而消失,凝聚他們的不是某個人的力量,而是道德的約束力。明朝政府用道德統治國家的最初目的是約束武官,實際過程中也免不了約束文官,直至最後連皇帝也一併約束了。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母親(興國太后)過生日時,嘉靖皇帝傳旨,讓那些身負誥命的皇親國戚以及文武百官的夫人們進宮朝賀。一個多月以後,昭聖皇太后過生日時,嘉靖皇帝卻傳旨免命婦朝賀。嘉靖皇帝要用手中的皇權壓制一下昭聖皇太后的勢力,藉以抬高親生母親的身份。
接到嘉靖皇帝的詔敕後,禮部尚書汪俊和吏部尚書喬宇等高級文官再集廷臣會議,會上擬定“於孝宗稱皇考,於興獻帝稱本生考”。爲了使皇帝能夠滿意,儘快平息這場扯來扯去的爭論,護禮派官員又在“本生考”“本生母”前加了一個“皇”字。
嘉靖皇帝同意了這個方案,先給昭聖慈壽皇太后加上“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的尊號,再給父親加上“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的尊號,母親加上“本生母章聖皇太后”的尊號。其實這個建議還是可行的,畢竟它照顧到了雙方的情緒。
可就在這時候,張璁和桂萼抵達京城。兩人馬上給嘉靖帝上疏,推翻了護禮派大臣們的方案,並且斥責那些高級文官不學無術。按照二人的提議,以興獻帝爲“皇考”、以孝宗爲“皇伯考”。此疏一出,立即在帝國的權力高層掀起了一場血腥的政治風波。
內閣首輔楊廷和離職而去,爲那些護禮派官員拉響了警報。爲了避免樹倒猢猻散的局面發生,內閣官員決定來一次瘋狂反撲。在他們的直接授意之下,禮部尚書汪俊首先發動七十三名大臣和他一起聯名上書,彈劾張、桂二人,反對議禮。他們聲稱“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皆如臣等議”。緊接着,給事中張翀率三十多人聯名上奏,御史鄭本公率四十四人聯名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