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禮議”背後的弔詭 (第7/8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這次聯名上奏風暴中,朝廷的大小官員們一口氣上了十三道奏章。嘉靖皇帝將奏章扣在手裏(留中不發),不予理睬。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五日,眼看第二天就要上尊號了,嘉靖皇帝還是沒有給羣臣一個交代。大臣們對嘉靖的態度極爲不滿,情緒也頗爲激動。等到散朝過後,護禮派二百多人遲遲不願離去。他們集體跪於左順門外,高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以楊廷和的兒子翰林學士楊慎爲首的新護禮派官員更是情之所至撼門大哭,聲震闕庭,哭聲和喊聲衝破雲霄。朱厚璁命太監傳諭,命現場的官員即刻退去。但是,那些組團前來的官員到中午仍然伏地不起。根據史料記載,參加此次集體示威的官員共計二百二十餘人,其中六部尚書正部級五人,都察院都御史正部級二人,六部侍郎副部級三人,另有三品以上高級官員三十人,翰林院、詹事府等十餘個國家重要機關的官員一百餘人。
嘉靖皇帝大怒,立即派錦衣衛將翰林學士豐熙等八人抓了起來。矛盾再度激化,官員的情緒就像被點爆的汽油桶,左順門前出現嚴重騷亂。朱厚璁見事態無法控制,下令將鬧事的一百四十二位大臣逮捕入獄,其餘八十六人聽候處置,兩位內閣大學士免予處分。
緊接着,嘉靖皇帝將章聖皇太后的尊號定爲“章聖慈仁皇太后”。在舉行冊禮時,很多朝廷官員都拒絕參加冊封典禮。七月二十日,錦衣衛請示嘉靖皇帝那些關在獄中的和待罪的官員該如何處理。嘉靖沒做過多猶豫就開出了罰單:四品以上停俸,五品以下當廷杖責。
皇帝如此決絕,那些執行者又怎能手下留情。廷杖是一門技術活兒,火候的掌握更是有着高深的學問。有史料記載,那些行刑的武士都經過專業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他們會用宣紙包着磚頭,然後用棍子擊打。直到練就“宣紙不破,而磚頭盡碎”的本事,基本上就可以上崗了。
那些私下塞了紅包,或者有上級官員打招呼的,執行者就手下留情。雖然表面上被打得皮開肉綻,實際不過是軟組織損傷,回家塗了藥,起來就能游泳。要是既無關照又有私仇的,那就用最高級別的杖法,一棍下去表皮完整,內部大出血,就此喪命也不是沒有可能。
朱厚璁決定痛下殺手。那些五品以下的官員一個個被錦衣衛摁倒在地,一頓廷杖只打得他們皮開肉綻。在這次雷霆風暴中,有十七人被活活打死。這一頓棍棒,着實打出了皇帝的威風。而這一年,嘉靖皇帝剛滿十八歲。在棍棒呼嘯聲中,他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儒家的政治傳統追求的是忠君之道,要求以“道高於君”和“從道不從君”作爲臣子的行爲準繩,以不怕死的無畏精神,把直言敢諫、冒死強諫作爲匡正君失的最佳選擇。作爲官僚集團中負有“言責”的一個特殊羣體,言官理所當然地肩負“以道事君”的使命。
當然有言責的文官集團並非鐵板一塊,隨着世宗打擊言官力度的加大,隨着一個個正直的言官在棒喝與血腥中倒下,那些逃過劫難的言官難免會削減政治熱情而趨向緘默善變。他們中的很多人,由最初的一根筋開始變得阿諛逢迎。這是因爲直言強諫的言官喫大棒,而趨炎附勢者分到的卻是糖果,兩下比較,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趨利避害。
時隔不久,嘉靖皇帝就將父親的神主從安陸州遷到京城,安放在觀德殿。他給父親興獻帝的尊號爲“皇考恭穆獻皇帝”,先前的“本生”兩個字已被悄悄抹去。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皇帝終於如願以償,追封自己的生父爲明睿宗,其牌位入主太廟,擺放在明武宗之上,自己的生母也被封爲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