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宦官橫臥權力之榻的時代 (第4/26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實在使用宦官這個問題上,打破種種禁令的並不是別人,而是朱元璋自己。這一點首先體現在宦官人數的急劇膨脹,尤其是到了他統治的中後期,宦官的人數基本上是呈滾雪球狀態在增長。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一次便“增設內使三百六十人”。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王朝竟一次性向高麗國索要二百多名閹人。安南國也不斷向朱元璋進貢閹人,每次動輒幾十人。
朱元璋統治期間,宦官機構及其官職設置變動頻繁,宦官數量不斷增加,相關機構逐步膨脹。在洪武年間,明代宦官機構及官職設置就已基本形成定製。
明代的宦官機構,以“二十四衙門”爲基本主體。二十四衙門包括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內廷任職之外,還能出任各種外差使職。按照原來的規定,這二十四衙門主要負責服務皇帝的生活。但事實上,明代的宦官已經發展成爲極其重要的政治勢力,不但掌管了宮廷內有關飲食起居的一般事務,還控制了全國的軍政要務。
尤其是司禮監,它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也是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的一個。可以說,司禮監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權。
宦官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掌權。一般說來,皇帝有較大權力的時候,作爲皇帝的家奴才有可能掌權。皇帝懶於政事才使宦官有了可乘之機。朱元璋的接班人中有人拿自己這個皇帝不當回事,經常幹些撂挑子不上朝的出格之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嘉靖皇帝,他居然可以做到三十年不上朝。
在皇帝不理朝政的情況下,內閣的權力膨脹了,批紅權也歸了宦官,但在體制上君權仍是最大的,宦官的權力不可能超過皇帝。沒有皇帝的支持,宦官便什麼也不是,興風作浪更是不可能的事。
這樣一來,宦官們身穿“權力馬甲”佔據着司禮監這塊風水寶地,優哉遊哉地掌控着朝政。雖然皇帝不幹活,但活兒總得有人來幹。於是宦官們就開始代皇帝批答奏文、下行詔諭。最高的決策權與行政權都轉移到了宦官的手中。
一個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權力系統還能運轉自如,不能不說是政治史上的奇蹟。而這個奇蹟的產生,主要得益於龐大的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所維持的平衡的權力格局。
明朝外戚與朝臣的勢力相對其他王朝來說,是非常孱弱的。再加上宦官掌管了東西兩廠,握有司法與緝查大權,天下人自然敢怒而不敢言。而權力本身有衍生的趨勢,權閹手中的權力自然會向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滲透。不過太監干政是違背常理的,在道義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紛爭必然會在統治集團內部蔓延開來,最後擴大到民間。王振時代,鬥爭還停留在相關人物上。到了後期,打擊面擴大到了整個官僚系統,甚至連平民百姓也不能倖免。
再拿魏忠賢來說,在天啓皇帝死後,他掌握了東廠,掌握了錦衣衛,他的那些親信們也在權力系統中佔據着顯官要職。他的權力此時已經達到頂點,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是當之無愧的“九千歲”。不過這時的大明王朝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皇權成了一件易碎品。作爲宦官的魏忠賢,其手中的權力越大,在官僚集團和皇帝面前的價值就越低。所以對他來說,權力達到巔峯的時刻,也就是末日到來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