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宦官橫臥權力之榻的時代 (第5/26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爲皇帝一定要利用宦官才能實現自己的意願。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結論背後有着深層次的原因。一個皇帝,他的榮辱觀念、羞恥觀念和普通人是一樣的。皇帝在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通常會受到來自權力系統的制約。就算他們能夠無視官員和世俗對自己的評價,也要爲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考慮。
那些太監則完全是自由職業者的狀態,他們可以把一切束縛在個體身上的顧慮統統甩掉,輕裝上陣。他們甚至連自身的利益都不用做太多的考量,從進入這個圈子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割斷了與外面世界的聯繫。這種顧前不顧後的變態心理,可以讓他們在做出行動時更加肆無忌憚、毫無顧慮,更不會有精神和道義上的負罪感。
其實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也很悲慘,難以善終。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他們最後都落得個自取滅亡的下場。所以整個明代真正不顧個人安危,不怕遭受報應而效仿劉瑾、魏忠賢之輩的宦官終歸還是少數。
王振:“第一代宦官之王”有文化
朱元璋掛出的“宦官嚴禁干政”鐵牌隨着時間的推移,開始變得鏽跡斑斑。
從永樂朝開始,受到壓制的宦官開始有了復甦的跡象,他們的天空開始漸漸有了亮色。知識改變命運。知識不光改變我們這些平常人的命運,也在悄然改變着宦官的命運。
當年朱元璋禁止宦官讀書,等到宦官專權,宦官讀書就漸漸成了一種制度性的福利。朝廷設有專門的宦官學校,名爲內書堂。還專門配備翰林院的官員來擔任宦官的老師,傳授宦官文化。在這些有文化的宦官中,有一個人可以稱之爲“高級知識分子”,連皇帝也尊他爲“王老師”,此人就是大太監王振。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是這個有文化的王振,在正統七年(1442年)公然毀去了嚴禁宦官干政的那塊鐵牌。他的理由也很理直氣壯,那就是“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
永樂皇帝朱棣和他的父親朱元璋都是治國的好手,兩人可以說是大明王朝最爲強悍的兩位帝王。在他們主政期間,皇權旁落的各種風險都被他們完美地規避了。
在權力的運行過程中,對那些接近權力核心的輔官閣臣,他們的防備十分嚴密。比如說在批示奏章這件事情上,兩任皇帝基本都是親力親爲,絕不假手於人。他們只讓那些文官在權力結構中扮演顧問、參謀的角色,並沒有真正放權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