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煤山歪脖子樹上的死結 (第4/8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審視,崇禎皇帝是一位有着太多小聰明而缺乏全局考慮和管理的皇帝。他身上有着太多少年人的習性,在心智和行爲上的表現都像是一個“問題青年”,很多時候表現得過於急功近利,情緒上容易大起大落,待人處事喜怒無常。很多時候,他會按照自己的套路出牌。他的套路就是,在很多時候他會輕易否定一個人或者一撥兒人,當然也會輕易相信一個人或者一撥兒人。這就像是一個習武之人不等別人站出來挑戰自己的權威,自己就束手束腳地將自己限制。這種自廢武功的做法放在權力場上,根本不利於他對帝國權力的掌控。
臣皆亡國之臣
在崇禎皇帝當政期間,他先後任用了五十位首輔大臣,平均下來一年要更換三人,數字可謂驚人。儘管如此,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他還是道出了那句經典的亡國言論: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由此可見,崇禎皇帝對帝國官員的成見和敵意有多麼深。
意思大致相近的話,崇禎皇帝不止一次地在人前表露過。
第一次是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四,朱由檢面對滿朝文武勸說他“南遷”時,說了一句黯然神傷的話:“國君死社稷,朕想往哪裏去?!”然後又補充了一句:“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說罷拂袖而去。
第二次是三月十七日早朝時分,崇禎皇帝看着下面哭天喊地的大臣,陷入無言的境地。他用手指在桌案上狠狠地寫下了“文臣個個可殺”的字句,讓身邊的司禮太監看了看,然後隨手抹去。
第三次是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皇帝在登上煤山之前寫下的那封血書裏,再次提道“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在這裏,崇禎皇帝兩次提到“文官文臣”,一次是在自己痛下殉國決心時對在朝諸臣憤憤而發。崇禎皇帝並沒有提到那些在外征戰、給自己帶來無數戰敗消息的督師武將們。哪怕是對左良玉、吳三桂那幾個端着架子的地方軍閥,他也沒有恨到要殺了他們的地步。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崇禎皇帝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對帝國文官們恨意不絕?
“明末士大夫,問錢穀不知,問甲兵不知。”.文官們一生所經營的是程朱理學,是苦苦修煉的八股文章。而帝國晚期任用官員的傳統,是要職非進士出身者不用,內閣非翰林進身者不用。這些進士翰林們雖然享有帝國官場特權,但是在非常時期並沒有起到與君分憂、與國分憂的作用。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朝中閣臣、尚書就像走馬燈似的來了又去。直到他魂飛煤山前一刻,他還是固執地認爲自己絕對不是亡國之君,而那些在紛亂時局中和稀泥的官員個個是誤國之臣、亡國之臣。
這種糾結得近乎變態的心理魔障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他:不是自己太無能,而是官員們太狡猾。這種懷疑精神在他與官員之間築起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將整個帝國一步步逼向絕境。而每一步都是助他登上煤山的臺階,直接通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