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英雄:最後一根擎天柱的崩塌 (第2/9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崇煥當然極力反對。如此一來,這麼多年的辛苦經營就會毀於一旦。他對高第說:“兵法有進無退。諸城既已收復,怎可隨便撤退?錦州、右屯衛一動搖,寧遠、前屯衛前就震驚,山海關也就失去保障。這些城池只要派良將守禦,一定不會有危險。”
高第根本聽不進袁崇煥的建議,他下令寧遠、前屯衛也撤兵。袁崇煥十分倔強,抗命不聽,說道:“我做的是寧前道的官,守土有責,與城共存亡,決計不撤。”高第也清楚,袁崇煥雖然是他的部屬,但此人在遼東之地經營數年,在軍隊中擁有極高的人氣和威望。若他執意抗命,自己也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經高第這麼一折騰,袁崇煥也有些心灰意冷,上奏章要回家守制。早在一年前,袁崇煥的父親去世。按照大明法度,身爲人子的他必須回家守喪。當時朝廷以軍事緊急爲由,命他在職守制,稱爲“奪情”。
如今袁崇煥要回家盡孝,顯然有賭氣的意思。皇帝駁回了他的請求。爲了慰撫他,將其擢升爲按察使。雖然仕途上有了進步,但是袁崇煥的心情卻陷入前所未有的沉悶之中。高第是個目光短淺之人,而此時的袁崇煥又陷入無人援手的境地。努爾哈赤已探察出明朝的虛實,知道這是出兵的最好時機。
天啓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統領十三萬大軍,號稱二十萬,橫渡遼河,兵鋒直指寧遠城下。大戰將至,袁崇煥將部下召集到眼前,突然當着全體將士的面跪下,慨然言道:“大兵壓境。外無援兵,寧遠已是孤城一座。身爲帝國軍人,不戰而逃是巨大的恥辱,我要與寧遠共存亡。”
袁崇煥的母親和妻子這時也在遼西,大概住在山海關或前屯衛後方。他將母親和妻子都搬到寧遠城中來住,可見全家和寧遠共存亡的決心。他又派人給山海關守將楊麒送信,要他把從寧遠城逃出去的潰兵一律殺掉,一個也不留。
二十四日,後金兵到達城下。袁崇煥第一次領教了“辮子兵”的威猛。那些如狼似虎的清兵,腦袋後面都拖着一條辮子。於是乎,漢人只要聽到“辮子兵”三字,就會嚇得魂飛魄散,直到十餘年後仍是如此。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健卒,攻破北京,在山海關前的一片石和吳三桂部大戰,絲毫不落下風。但清兵突然出現,李自成軍中響起“辮子兵來了”的驚呼,二十萬大軍一潰千里。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竄,短命的大順朝覆滅了。在那時候,“辮子兵”就是“無敵”的代名詞。
當時朝鮮派使者去北京朝見皇帝,途經寧遠。袁崇煥很高興地招待使節及其隨從。朝鮮使節見守軍甚是鎮定,心裏暗暗喫驚。袁崇煥和幕僚們正在閒談,突然有人來報清兵攻城。袁崇煥乘轎至戰樓,仍與朝鮮使者談古論今,泰然自若,臉上全無憂懼之色。
攻城清兵的先鋒部隊是鐵甲軍,每人身上都披兩層鐵甲,稱爲“鐵頭子”。清兵以堅車攻城,車頂以生牛皮矇住,矢石不能傷。明軍在城內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門,在城頭輪流轟擊,每一炮打出去,破壞殺傷及於數里。
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攻防戰,寧遠城牆一度被清兵撕開一道口子。袁崇煥親自搬石頭來堵塞缺口,連受了兩次傷。部將勸他保重。他厲聲道:“寧遠雖只區區一城,但與中國的存亡有關。寧遠要是不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會成爲韃子的奴隸。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倖保得一命,又有什麼樂趣?”撕下戰袍裹住左臂的傷口又接着指揮戰鬥。將士們見主帥如此,自然人人奮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