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英雄:最後一根擎天柱的崩塌 (第3/9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兩天後,當寧遠上空瀰漫的硝煙漸漸散去,人們發現,這座千瘡百孔的古城依然挺立於大明的版圖之上。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讓明、清雙方都損失慘重。中炮受傷的努爾哈赤丟下五百具勇士的屍體,黯然退去。這是袁崇煥在歷史舞臺上首度嶄露頭角,也是明軍難得的一場勝利,在歷史上稱爲“寧遠大捷”。袁崇煥的高光表現,讓這個被失望和無奈籠罩的帝國看到了一縷久違的勝利曙光。在大明王朝的長城防線接二連三地失守之後,袁崇煥就這樣從血泊中樹起了屬於自己的旗幟,也由此成爲大明帝國最後的救星。
寧遠捷報傳至京城,明廷上下爲之一振。天啓皇帝擢升袁崇煥爲遼東巡撫,仍命駐紮寧遠。
清軍撤退之後,袁崇煥派遣一名使者,備了禮物去見努爾哈赤,命使者傳話道:“老將橫行天下爲時已久,今日敗於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努爾哈赤這時候已經身受重傷,於是回送禮物及名馬,約期再戰。
努爾哈赤在諸貝勒面前嘆息道:“我自二十五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爲什麼區區一個寧遠城就打不下來?”他雖心有不甘,但此後傷勢一直未愈,只好返回瀋陽休養。在離瀋陽四十里處的靉雞堡逝世,時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一生只打了這一個大敗仗,清人從此對袁崇煥十分敬畏。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在沒有朝廷授權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地派人前往弔唁,同時慶賀皇太極繼位。
袁崇煥後來在題本中闡述了他遣使弔喪的三個目的:“臣先於鎮守內臣劉應坤、紀用,鎮臣趙率教東巡而得奴死之信,蓋聞之而未見其的也,無一確探以相聞。邊臣所任何事,亟往偵其虛實,一也。因離間其諸子與夷上下,二也。且諭其毋前叛逆,束手歸命,聽朝廷處分,三也。”他這麼做有三個目的:一是爲了探察虛實,二是爲了離間努爾哈赤諸子關係,三是找機會勸降皇太極。
《清太宗實錄》中也有相似記載:袁崇煥遣使弔喪系“潛窺我國情形”。由此可見,袁崇煥借弔喪探虛實的意圖已經被皇太極識破。至於離間諸子關係,袁崇煥也早有此心。他聽說努爾哈赤留下了“八大貝勒共治國政”的遺訓。八個大小和碩貝勒各領一旗,他們之間勢均力敵,方能達到牽制、平衡的功效,令推舉出來的汗王不至於肆意妄爲。袁崇煥認爲這是分裂後金政權最好的時機,他甚至說出“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這樣有把握的話。即使以上兩個目的無法實現,還有第三個,勸降。總之,袁崇煥很有信心,他在奏本中聲稱:“奴子(皇太極等)不降,必爲臣擒矣。”
皇太極的軍事才能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努爾哈赤,但是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如此一來,袁崇煥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並沒有減輕。一場玄機暗藏的弔喪,被皇太極巧妙地導向明金之間的議和。皇太極擔心與寧遠議和還沒開始就走向破裂,故極力敷衍,從天啓七年(金天聰元年)元月至二月,一再改寫致袁崇煥書信的格式。儘管如此,這都是一場毫無誠意的議和,皇太極不過利用袁崇煥遣使弔喪之機,借間而用間,以和議遲滯明朝的關寧勁旅,乘機銜杖疾趨,揮戈東向。
袁崇煥是頗有膽識之人,他的存在既讓皇太極歎服,又讓他顧忌重重。皇太極即位之初,周邊的形勢極爲嚴峻。東方的朝鮮,素來忠順於大明朝廷,雖然國小兵弱,但也不容忽視。且有毛文龍開鎮皮島,客寄朝鮮,駐兵屯田於鐵山、昌城、滿浦一帶,雖然兵力不過四萬,但居於戰略要塞,足以形成牽制之勢。
毛文龍於萬曆三十三年從軍,屢立戰功。1621年,率領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收復兩千裏海岸線,不久又收復寬奠、大奠、新奠、永奠等六堡,隨後以皮島爲根據地,多次深入敵後,屢挫敵鋒。1622年,升爲平遼總兵官。1663年8月,收復金州、旅順、望海堡、紅嘴堡;9月,先後取得“牛毛寨大捷”“烏雞關大捷”;10月,再收復復州、永寧。皇太極即位後,爲解除這個心頭大患,派大軍攻打毛文龍,史稱“丁卯之役”,毛文龍五戰五勝,重創後金主力鑲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