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世凱既然受到如此重視,吳長慶也不能只把他作爲“無官”的幕僚了,於是奏請授予他官職。李鴻章回鄉守制,不在直隸總督之位,但作爲北洋大臣,仍參與論功行賞之類“公務”。吳長慶上報袁世凱的功績:“治軍嚴肅,剿撫應機……”
治軍嚴肅,指的是他斬了七名違犯軍紀者,這成了他出頭的因由。
袁世凱受命“以同知用”,即按同知的待遇獲得正式任用。同知相當於知府的副職,正五品。吳長慶的部將黃仕林和吳兆有等是記名提督的總兵,即本職爲總兵,允許稱提督。提督爲從一品,總兵爲正二品。
從品級上看,袁世凱同這些將官有很大差距,但實際上,清朝官制中武官品級偏高,有名無實。軍人捨生忘死地奔波於戰場,所以有意識加高了他們的品級,但俸祿是同品級文官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一些。例如:以正規年俸而言,正二品文官銀一百五十五兩,同品武官六十七兩。袁世凱按正五品文官待遇,年俸爲八十兩,比正二品的總兵還多。
清代的俸祿,正規年俸不如另外支給的“養廉銀”(支給官吏的一種餉銀,以養廉潔之心,勿爲生活而勒索受賄)多。同是正二品,文官總督的養廉銀爲兩萬兩,而武官總兵只有一千五百兩,不到一成。
從俸銀製度來看,中國的“文尊武卑”是嚴重的。留駐朝鮮的袁世凱,不拘什麼事,全然不把先輩部將放在眼裏,就是因爲他的文官品級賦予了他這種權限。譬如:與吳長慶攜手負責朝鮮問題的馬建忠,雖是正四品道員,卻可以命令正二品的將軍東奔西走,不足爲奇。
由此可見,袁世凱的“以同知用”的確是破格提拔。三年一度,拼命參加科舉考試,即使“進士及第”,一般也不過是個正七品的知縣而已。一輩子都無希望考取進士的袁世凱,能得到同知的地位,絕非易事。當然,免不了要受吳長慶軍中同僚和先輩們的嫉妒。這種嫉妒的流露,就是諷刺詩。慶軍駐防的漢城東門外關帝廟牆上,不知是誰寫了一首打油詩:
本是中州假秀才,
中書借得無須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