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劉永福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人,壬午之年滿四十五歲,精力充沛。本名劉義,字淵亭,貧農出身。當他懂事時,雙親已成流民。他跟着父母到處流浪,或許連貧農也不如。
他原籍廣東省欽州。《清史稿》中記載他爲廣西上思人。上思縣自古屬廣西,距欽州不遠。大概是父母四處流浪,曾一度住在上思,因而人們把他當作上思人。就劉永福本人來說,原籍是欽州還是上思,無關緊要,反正祖父、曾祖父也都是流民。有人問他原籍是哪裏,他便苦笑一下:“非得說出個地名來嗎?”
如果非說個地方不可,他倒想說,是社會的最底層。這樣來說明劉永福的來歷,或許更符合事實吧。
父親精通武術,是兒子的武術啓蒙老師。流浪時期,一家人有時給人家打短工,有時在珠江支流當船工。
使刀舞棍,擅長拳法,這種青年人走上行俠之道是很自然的。
當時,在中國長江以南,盛行名爲“天地會”的祕密結社。
天地會又名三合會、三點會。它的支派有匕首會、雙刀會、哥老會、致公堂、青幫、紅幫等。參加結社的人對外稱“天地會”,對內稱“洪門”。關於名稱的起源,說法不一。入會施禮時,高唱“一拜天爲父,二拜地爲母”,據說“天地會”之名就是由此而來的。
關於天地會的源流,衆說紛紜。一說是同國姓爺鄭成功結成一黨的反清復明的祕密結社,一說是被清廷鎮壓而逃亡的少林寺殘餘的祕密組織。
那個時代的人覺得清政府靠不住,於是,自己想出各種相互扶助的方法和組織。天地會,與其說是顛覆清政府的祕密結社,不如說它具有更濃厚的相互扶助組織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