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政府來說,朝鮮不是純粹的外國,所以不用“公使”這一名稱,但實質上這卻仍然是公使的人選。當時,“大使”這一名稱只用於大國與大國之間互相派遣的全權官員身上。由於清政府不是國際政治上的大國,即不是列強,所以駐外負責人均用公使之名。等級是二品或三品,相當於道員、省布政使、內閣各部次官。
袁世凱不是科舉出身,推薦他時,李鴻章耍了一些花樣。他不但說袁世凱“膽略兼優,能識大體”,還說是朝鮮國王李熙曾要求派遣“熟諳朝鮮國俗,時務練達的袁舍人”。
李鴻章起用袁世凱的奏摺是九月二十一日呈遞的,在袁世凱向他彙報的三天後。
兩天後,九月二十三日,朝廷發出上諭:“以道員升用,並賞加三品銜。”
道是僅次於省的大行政區,臺灣由福建管轄時是臺灣道,其長官是道員。道員實際是正四品官,所以這是特意給袁世凱的待遇。一年前,徐承祖受命任駐日公使時也是以道員任用的。以前袁世凱駐在朝鮮時以同知被任用,只相當於知府之下的正五品官。
漢城的公署也被改組。以前稱商務公署,帶有總領事館的性質,這次擴大爲公使館規模,袁世凱的正式職銜是“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陳樹棠在任時只辦理商務,現在增加了“交涉”。
“交涉”就是“外交”,因爲清政府把朝鮮視爲屬國,總避開“外交”一詞。陳樹棠當時被稱爲“總辦”,而袁世凱則稱爲“總理”了。
公署人員,在陳總辦時代是十二人,袁世凱赴任後增爲二十二人,增加將近一倍。到中日甲午戰爭前夕,增加到五十四人。上記數字自然不包括仁川、釜山等分署的人員。
十月七日袁世凱偕同李蔭梧、姚文藻等人踏上赴朝鮮的旅途。李是仁川的負責人,姚是釜山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