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世凱之下有兩名隨員,即譚賡堯和張承濤。英文翻譯是唐紹儀,日文翻譯是張光甫,朝鮮通事是金大用等人。後來的大人物唐紹儀的身份顯得很低,但薪金上,因爲是英文翻譯,給了一百二十兩。而隨員譚、張才八十兩,相比之下他的待遇很高。日文翻譯張光甫僅三十兩,顯然唐紹儀在當時已經被重視。日文翻譯的三十兩比起朝鮮通事的十五兩來,還多一倍。至於仁川和釜山的分署負責人,則都是二百兩。
可以想象出袁世凱那副得意揚揚的樣子。剛滿二十六歲,竟然把堂堂進士出身,年已五十的吳大瀓擊敗,弄到了駐朝鮮公使的位置。他搖晃着膀子在仁川登陸,是很自然的了。袁世凱謁見朝鮮國王是陰曆十月十五日,陽曆11月21日,星期六。
“不管怎麼說,沒有軍隊……”
李熙的口氣是把一切簡單地歸結爲武力。他辯解,有時不聽從清政府,是因爲它撤退了駐防軍。
“如能派來大軍,我們將只依賴上國。”李熙說道。
朝鮮國王向袁世凱請求出兵,似乎是件怪事,其實,他的發言不是他個人的意思,一定有閔妃的主意起作用。
朝鮮國作爲一個國家,要求獨立的意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這也是多年的夙願。但是,在獨立以前,各派勢力之爭相當激烈。閔妃一族的事大黨,必須全力對付以日本爲背景的開化黨,因此就需要清政府的武力。然而,由於釋放大院君歸國,加深了閔妃一派的抱怨情緒,認爲“清政府是依靠不得的”。不依賴清政府,就得把“保險”放在別國,自然要與俄國聯繫。但是,清政府對朝鮮同俄國交往一事,又極其敏感。
朝鮮國王還通過李鴻章不斷向清廷提出“奏諮”,請求“遣兵駐防”。
清政府同日本之間締結過中日《天津條約》,出兵朝鮮時必須通告日本,恐怕日本也要派出相同數目的軍隊。所以,不是萬不得已,清政府不能出兵。
“因爲同日本有條約,不能常駐大軍,但仁川有清艦數艘,一旦有事,會做出反應的。”袁世凱這樣回答了朝鮮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