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俄國得知清廷承認英國佔領巨文島時,便對清廷的總理衙門提出:如果貴國承認英國佔領巨文島,我國也有必要佔領其他島嶼或朝鮮國之一部分。
俄國同朝鮮政府之間,經穆麟德斡旋,訂有密約。要取消這個密約的,不僅是清廷,還有日本和美國。德國對於此事,佯作不知,默不作聲。俄國處境孤立,於是聲明:“沒有佔領朝鮮領土的意圖。”
李鴻章把穆麟德解僱,又聘請了美國人歐文·恩·德尼去朝鮮,身份與穆麟德相同。
他受僱於清政府,卻把本國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這情況與前任基本相同。李鴻章是看錯了人。德尼甚至對朝鮮政府說:“要想脫離清廷獨立,必須與外國勢力相結合。”
從李鴻章致總理衙門的信函來看,他也是爲清廷的利益考慮的。朝鮮投靠俄國,清廷對朝鮮就難以維持住宗主權,而完全排除俄國勢力,也不妥當,因爲“有俄在旁,日斷不遽生心”。
對於清廷來說,俄國是一個有用的棋子。李鴻章也想同俄國積極聯繫。
巨文島事件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虛虛實實、討價還價的外交手段,但由於阿富汗邊境糾紛的解決,英、俄兩國間的緊張對峙狀態緩和下來,1887年2月,英國終於撤出巨文島。
光有儀表和口才,已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李鴻章破格提拔袁世凱的原因,就在於他在這個堪稱奇才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在複雜而奇詭的形勢下臨機應變的才能。年過五十的吳大瀓,固然要比袁世凱更加德高望重,但是作爲一位學者政治家,他並不適合公使的位置。李鴻章之所以選擇袁世凱,並不僅僅因爲他是友人(袁保齡)的侄子,而是因爲他堅信袁世凱是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