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6月6日,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第三條規定,向日本外交部通告出兵朝鮮事,其中有一句“爲保護屬邦”。
翌日,6月7日,日本外交部通知中國公使:日本出兵朝鮮,“不承認朝鮮爲清之屬國”。
日本駐中國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向李鴻章通知出兵,也在6月7日。小村年三十九歲,是所謂的少壯派。通知很簡單,只說是根據中日《天津條約》,日本派兵朝鮮。
清政府辦理外交事務的衙門叫“總理衙門”,全稱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中國曾經是世界帝國,同它有各種關係的國家,它不認爲是平等的“外國”,而是屬國。所以,它沒有與近代國家的外交部相當的機構,只是由禮部和理藩院適當地處理外國事務。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各國在北京開設公使館,這纔不得不設一個同外國外交官進行交涉的機構——總理衙門。此機構設於1861年,名曰“總理各國”,而不叫“總理外國”,夠頑固的了。
總理衙門由十來名侍郎以上的高官擔當總理衙門大臣,是合議制,原則上均有兼職。
設置這樣一個同外國對等的衙門,清政府感到十分懊惱,在處理實際事務時總是拖泥帶水。
這時的總理衙門由皇族慶親王擔任首席大臣。慶親王自從光緒十年(1884年)接替恭親王之後,任此職已有十年之久。其他大臣有吏部右侍郎廖壽恆、兵部尚書孫毓汶、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理藩院尚書崇禮、吏部左侍郎徐用儀、宗室的福錕等,後來出名的榮祿此時是步軍統領,他成爲總理衙門大臣之一,是在這年的十二月。中、日兩國出兵朝鮮時,他還沒到衙門來。
總理衙門接到小村代理公使的照會後,向日方復照:“我國受朝鮮政府之請,爲平定其內亂,依據保護屬邦之舊例,派兵前往。內亂平定後,立即撤兵。日本政府派兵之理由稱保護公使館、領事館及商民人等,估計不會需要過多軍隊。加之,朝鮮政府並未籲請日本出兵,故不宜往朝鮮內地輸送軍隊,以驚擾住民。萬一同我國軍隊遭遇時,恐因言語不通,發生事端。請轉告貴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