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旅順失陷後不久,德國人、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帶着李鴻章的私人使命去日本。他搭乘的“禮裕號”抵達神戶港,是在11月26日。使命自然是試探媾和之事。
出發之際,李鴻章授予德璀琳頭品頂戴(一品官的帽飾)。這是他要求的。因爲同日本政府交涉時必須有身份,否則,只是拿着李鴻章的親筆信未必能得到日本政府的接待。
出於需要,在頂戴上給他一個方便,並不證明這位紅髮碧眼的外國人成了清政府的高官。德璀琳的訪日,是一次很不輕鬆的旅行。
“他老於世故。”熟悉德璀琳的人都這麼評價他。他頭腦靈活,確實有才幹,但缺乏穩重。他是個從來不得罪人的社交家,深受李鴻章器重。原先作爲清政府僱用的外國人,在芝罘(山東省煙臺)稅務司供職,得到李鴻章的賞識。
1876年,中英雙方爲妥善處理英國外交官馬嘉理在雲南被殺事件而締結了《芝罘條約》。當時到中國來談判的英方全權代表是威妥瑪。他想把雲南事件以外的各項問題也趁機一攬子解決,使談判陷於膠着狀態。英國氣勢洶洶,又是最後通牒,又是退出談判,弄得李鴻章很苦惱。這時在李鴻章同威妥瑪之間周旋的角色就是德璀琳。
此後,李鴻章很信任德璀琳。他順着竿子往上爬,不僅爲李鴻章辦理締結國際性條約之類的事務,連一些細微小事也極盡巴結之能事。
後來李鴻章竟聘他爲天津稅務司,放在自己的根據地,當幕僚使用。修築旅順要塞,爲北洋海軍充當最高顧問的德國人漢納根,實際上也是德璀琳推薦的。
德璀琳一踏上神戶,就提出請兵庫縣知事把李鴻章的親筆信轉給伊藤首相。這是從未有過的手續。正式的外交文書,應通過外交大臣轉呈總理大臣。但李鴻章個人的親筆信絕不是國書,未攜帶國書則不能承認他的正式資格。對這樣一個曖昧人物,究竟應當怎樣接待,日本方面似乎有點兒躊躇。
日方臨時決定派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巳代治去神戶。德璀琳的資格雖然曖昧,但他的使命是很清楚的,除了打探媾和,絕無他事。
伊東抵達神戶後立刻會晤縣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