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開篇之前要說的是這篇文章並非爲董卓翻案,但是我國的史書中,往往帶有史官強烈的個人感情和主觀加工,並且史書的編寫也會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在三國志和演義中,董卓作爲一個徹底的反面人物而被詬病於世。那麼在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作爲一個在一千八百多年後來讀史的人,應對其不帶偏見的重新審視後,再來評論這個人。
董卓的父親叫董君雅,是潁川輪氏縣尉。董卓出生於順帝永建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長董擢早死,弟弟名叫董旻。董卓在少年時期,曾經離家,在羌人聚集區遊歷幾年,在這幾年中,他在羌族部落中素有俠名,並且結識了很多羌族的朋友,很多羌族的豪帥也與他私交甚好。
董卓離開羌族聚集區回家之後,在家務農。在這期間,有很多他羌族的朋友都來找過他,每次來,董卓都是熱情款待。有一次,幾個羌族朋友在他家拜訪時,因爲家中的食物被喫盡,董卓殺了自己的耕牛來款待客人。在農牧社會,家中的耕牛對一個農耕之家來說,意味着什麼,相信大家都清楚,並且,董卓的家庭並不富裕。因爲這件事情,羌族首領對董卓非常的感激,回去之後,爲了報答董卓的這種情誼,曾經一次性就送來了千頭牛羊。
董卓的家鄉臨洮,靠近邊境,自古征戰不斷,民風尚武。在這種環境下的董卓,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就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加上董卓素有俠風,在當地尤其是在羌族駐地,董卓更爲人知的另一個名字爲‘健俠‘(後漢書記載)。
因爲董卓在當地和羌族中的威望,他在將近三十歲的時候,被涼州刺史徵召爲兵馬掾,主要任務是打擊邊境地區的馬賊和流寇。在三國《吳書》中的記載是“郡召卓爲吏,使監領盜賊。胡嚐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闢卓爲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
桓帝延熹四年161,朝廷在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挑選良家子弟充任羽林軍。這時候董卓因爲在邊地的表現,而被幷州刺史段炯推薦,入京成爲了一名羽林郎。
在入京不久之後,羌族在漢陽發生了暴動,中郎將張奐率部征討,董卓這時候被張奐調至軍中任行軍司馬。在這場戰爭中,董卓與司馬尹端並擊羌軍,大破之。擊斃羌族首領,斬首萬餘級。迅速打敗了侵擾關中地區的東羌和先零羌部落。戰後,董卓“拜郎中,賜縑九千匹”。而董卓在被封賞之後說到“爲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後漢書)
經歷這場戰爭後的董卓仕途一帆風順,先後做過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隨後又升遷爲西域戊己校尉。在這期間,董卓的作爲在三國時期魏國史官王桀所書的《英雄志》中有所記載,就是“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
“黃巾起義”後,已經因爲張奐的緣故被罷官回家的董卓又被朝廷重新起用爲東中郎將,替代鎮壓黃巾起義不力的盧植。而這場戰爭中的董卓表現很平庸,先是不願進兵作戰,後又在朝廷的催促下貿然展開了決戰,以至兵敗下曲陽,隨後被第二次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