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黃巾起義後,漢王朝權威漸漸崩潰,州郡割據之勢於斯而興。自黃巾起義到隋唐重新統一,中國整整400年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戰亂史。魏晉南北朝許多制度與秦漢相較,只能用鉅變來形容。鉅變的許多萌芽在東漢末年,探究其中官職演變、尤其是軍職演變的過程,應能見微知着。
一、軍職制度第一次嚴密化、制度化
統轄軍隊的將軍在兩漢一般不常置,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貴,權臣常以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重號將軍輔政。東漢中前期,度遼以及其它雜號將軍皆秩二千石,與郡太守地位相等[1],除度遼外,其它雜號將軍一般事罷即撤。將軍既貴重,後來許多文職官僚也常常加重號將軍,不統轄軍隊,只是作爲殊榮而加贈。
將軍地位尊貴,與將軍號少且不常置有關,但更主要是跟秦漢以來社會具有濃厚尚武精神有關。許多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也常因此自稱將軍,如黃巾的天公、地公、人公將軍。東漢末,各割據勢力無將軍之號則不顯其重,其中,朝廷封贈將軍比私署貴重,其它軍職也如此。
戰亂長期延續,將軍等軍職設置也趨氾濫及等級嚴密完善,原本職位、品階合一的將軍號也漸漸職階分離,到南北朝,武散階制度開始建立,直到隋唐宋,將軍號漸不見重,宋朝甚至有八品武官稱將軍者。而到明清,武散階制度名存實亡,將軍號又才見重。
漢代以“若干石”構成十七、八級的祿秩等級,中郎將、校尉、騎都尉、郡都尉祿秩均爲比二千石,祿秩相當[2]。隨軍隊規模逐漸擴大,以及軍旅常設,原來的軍職明顯不足,因此,雜號將軍、中郎將、校尉、都尉逐漸增多,而軍事指揮體制上的需要也將各種軍職按照一定等級排列起來,這些趨勢由地方開始,最終在建安年間由曹操通過漢王朝中央政府集其大成,並系統化、制度化。
黃巾起義始,幾位漢朝將領都以中郎將、持節之職帶兵鎮壓起義軍,象曹操以騎都尉之職歸左中郎將統轄,再如董卓與關東軍戰,部下也是以中郎將指揮校尉。這些都說明中郎將地位已經漸漸升高,位在校尉、都尉之上。
初期,增設的軍職主要是雜號中郎將、校尉、都尉,雜號將軍還是很少,因爲許多割據勢力首領自身也纔是雜號將軍,例如孫權長期都是以討虜將軍割據江東,赤壁戰後,劉備方表權行車騎將軍;而曹操在建安前也長期爲雜號將軍。到了建安後期,雜號將軍增多,兩漢比較久遠的雜號將軍,如四徵、伏波、度遼等,地位也比後設的尊貴,例如夏侯惇曾以伏波將軍都督二十六軍,夏侯淵以徵西將軍坐鎮關中、漢中。而徵鎮安平等將軍號,隨着曹魏都督制的建立,地位也逐漸升高,而原本尊貴的前後左右將軍地位則逐漸下降,不過這已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總之,直到東漢結束,將軍號雖然開始增多,但是將軍職位還是爲時人所重,不單重號將軍,雜號將軍的地位也依然很高。
校尉、都尉等軍職也是如此,不少人是以校尉、都尉領郡太守職。其中,各校尉、都尉也不可一概而論。五校的地位比後來增設的雜號校尉要高。黃巾起義前,除了邊郡,因州郡兵撤銷,作爲主捕盜賊的郡都尉也被撤銷。黃巾起義後,州郡兵興,加軍職不足,都尉之職便重新設置,並主要作爲軍職使用,跟以往的職能稍稍有異。其中,中央武官騎都尉比雜號都尉地位要高,而少數專門設爲牧守的都尉,位在太守與縣令之間,屬於文職,與武職的雜號都尉不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