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少帝(確切地說是臨朝的何太后)信用宦官,敗壞朝綱,已爲朝野所共見。由上引董卓在北芒初見少帝時的寥寥數語即可推知:他是抱着一種對少帝、太后批判的態度進京的。也就是說,其廢黜少帝的動議,與少帝在萬分恐懼之中能否流利“辭對”,實際上並無多少關係。
其二,董卓欲行廢立的另一個因素,似乎是考慮到他與少帝、陳留王關係的親疏。徵諸史實,陳留王劉協確曾“爲董太后所養”。但是,董太后籍貫在河間,其父即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解瀆亭侯劉萇;董卓則是隴西人,其父君雅官至潁川綸氏尉。可以說,董卓與董太后兩個家族,在地域、官閥、婚配諸方面相去甚遠。“卓自以與太后同族”,而選擇陳留王繼統,顯得極爲牽強。
那麼,董卓廢少立獻的真正起因,究竟又是什麼呢?
(二)廢少立獻是迫何太后歸政的前奏
董卓廢少立獻的同時,還有另外一項大的舉措,即迫使臨朝的何太后歸政。這兩件事有着內在的聯繫,事實上,廢少立獻是爲何太后歸政所做的準備。
中平六年四月,靈帝死,少帝繼位,何太后臨朝。同年八月,太后兄何進謀誅宦官,反爲宦官所殺。《後漢書何進傳》:吳匡、袁術燒南宮,諸宦官“因將太后,天子……從複道走北宮”,以避兵鋒。盧植於閣道窗下仰數宦官段圭,“段圭等懼,乃釋太后,太后投閣得免。”董卓進京後意在獨攬朝政,而何太后倖免於難,勢必繼續臨朝,這自然又會約束董卓的權力,是董卓所不能容忍的。
董卓的目標在於逼迫何太后放棄臨朝,但僅僅做到這一步,並不能完全排除其隱患。因爲接替何太后權力的少帝,正是何太后所生,其得以登極,亦賴何氏之助。何太后歸政之後,仍然可以通過少帝,對朝政發生影響,使董卓難於真正操縱皇權。更嚴重的是,董卓如果殺死何太后,又將同少帝結下深仇。董卓對少帝這個潛在的敵人,不得不有所防範。廢黜少帝之事,大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董卓需要尋覓一位劉姓宗親,取代少帝的位置。當時,少帝異母弟、陳留王劉協是最合適的人選。除了與靈帝血緣親近的條件外,陳留王生母王美人當年正是何後鴆殺的。陳留王后來爲靈帝母董太后收養,而董、何兩位太后關係緊張,人們甚至懷疑董太后之死,是何太后及何進所害。陳留王終將與何太后產生隔閡。是不言而喻的。換言之,董卓嚴酷處置何太后,無須擔心引起陳留王的敵對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廢少立獻乃至逼何太后還政,又是以何太后的名義進行的〔3〕。按照東漢後期形成的制度,從皇帝去世到幼帝親政前的一段時期,臨朝的皇太后在政治上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掌握包括選擇皇位繼承人等重大國事的最終決策權。何太后臨朝聽政業已昭示天下,董卓藉太后之策行廢立之事,就獲得了合法的名義。其後袁紹謀立劉虞爲帝,遭到曹操的堅決反對,表明董卓的政敵們並未抓住任何抨擊乃至顛覆獻帝法統的口實。董卓假手何太后廢少立獻,在策略上是成功的。
實際上,董卓逼何太后還政,也是由太后本人向國民表態。前引《獻帝起居注》所錄策文又曰:“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爲何氏罪己之詔。而何太后喪失了權柄,就只能坐以待斃。《後漢書獻帝紀》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遷皇太后於永安宮〔4〕。丙子,董卓殺皇太后何氏。”值得注意的是,董卓迫不及待地除掉何太后,卻遲遲未對少帝下手。這裏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董卓進京之後,是把臨朝的何太后而不是少帝,視爲政治上主要的或最危險的對手,因而也是把何太后作爲首先消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