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爲東漢中後期主要的政治弊病,這一點無須贅言。本文要說明的是:外戚、宦官勢力在東漢社會中的生成、擴張,又與當時通行的皇太后臨朝之制,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看到,自和帝朝起相繼擅政的外戚,其身後各有同姓的太后作爲憑藉。儘管何進兄弟在董卓進京前均已被殺,但是隻要何太后繼續臨朝,就依然存在着外戚干政的危險。
另一方面,東漢時宦官介入國事,往往也是出於皇太后臨朝的需要。《後漢書宦者傳》有一段論者習用的文字:“鄧後以女主臨朝,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庭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可見皇太后與宦官之間,已結成相互依存的政治關係;即使宦官把持政治,會帶來明顯的消極作用,臨朝的女主也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何進被殺一事進而說明,甚至在外戚與宦官形成對抗時,充當仲裁者的皇太后,也不會輕易拋棄宦官。
《何進傳》稱:袁紹等人在何進死後,“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死者二千餘人”。使宦官集團遭到一次滅頂之災。然而,何太后重新親政,終歸還要選用刑人。宦官勢力又可能死灰復燃,再度染指政治權力。
董卓迫使何太后歸政,東漢政局發生了顯着的變化:外戚、宦官失去其賴以孳生、蕃衍的主要政治土壤。困擾社會多年的外戚、宦官專權之弊,終於得到了抑制。這是何太后歸政的另一項重要意義。
二、關東、關西對立與並、涼武人合流
董卓及其涼州集團具有特殊的政治、地域、文化乃至民族背景,董卓政權的崛起及其短祚的命運,該政權內部各個階層、各種勢力的聚散分合,正是由此決定的。
(一)關東與關西的對立
關東與關西的對立,是董卓之亂的突出表象。而關東方面的代表人物,幾乎均爲黨人名士,他們與董卓及涼州集團的矛盾,並不限於地域衝突的層面。董卓上臺後大批進用黨人名士,史家對此多有論列〔12〕。但黨人名士卻總是拒絕合作,有些甚至公開與董卓決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值得探討。首先我們可以斷定:董卓對於當時政治體制和社會秩序兩個方面的嚴重破壞,是引起衝突的導火索。
董卓廢少立獻以及逼何太后歸政的意義,上文已作分析。董卓得以成就此事的特殊條件,在於他不僅迅速控制了洛陽的軍隊,而且敢於突破名教觀念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