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6、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諸葛亮爲實現法家統一革新政治路線,針對西南、西北地區多漢、戎、夾雜居特點,他的法家思想在其民族政策上做出了偉大實踐,一反儒家掠奪、屠殺、鎮壓之法.採取“西和”、“南撫”。雄護了蜀漢政權內部的安定團結,對外一致抗曹。這是先秦家法人物沒有提出過的。如在平南中,除懲治鎮壓與蜀漢政權爲敵曲首要分子外,對上層叛亂首領孟獲也採取了“兵戰”馬“心戰”相結合的策略,在武力威服同時,敦抬攻心,“七擒七縱”,經傳投降,並任丞相府呻丞之職。對願與蜀漢合作的上層人物,採取“即其渠帥而用之”的政策,選任爲郡、縣至中央官吏。使南中地區“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諭諫》。北伐中西和諸戎,聯合羌胡,破格重用人之傑、天水姜維,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建立起一支以各族人民組成的抗曹聯軍,促進了蜀漢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族人民的融合,爲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7、
“外結好孫權”,聯吳抗曹。這是諸葛亮爲實觀其法家統一革新戰線,在草廬中制訂的戰略方針。實踐證明,能否堅持它,關係到蜀漢的勝利與發展。赤壁大戰,孫劉敗曹,使劉備趁勝“跨有荊、益”,能與曹、孫鼎立,是這一方針的勝利。蜀、吳聯合抗曹雖是趨勢的必然,但也存在着利害的衝突,集中表現在荊州之爭上。蜀漢有荊州,可屏衛益州,直下江東,北向宛、洛。孫吳得荊州,可控長江中游,窺察蜀漢,直驅宛洛。故劉備取益州,孫權立即索取荊州,幾乎釀成孫、劉大戰。曹操平定漢中,劉備只得“與孫權連和”,以湘水分界。實踐證明,孫劉解盟,必利曹操。然劉備取漢中,關羽輕率北攻曹魏,又不結好孫權,曹孫默契,“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o劉備拒絕諸葛亮勸告執意伐吳,既失荊州,又失戰略出路。給蜀漢以後的發展造成不可醫治的創傷。劉備死後,諸葛亮先結好孫權,與吳形成“犄角之援”,北伐中孫權稱帝,他派人致賀,奠定蜀、吳盟好,並派費“頻頻至吳”,鞏固兩國聯盟,使諸葛亮南征北伐,“無顧江東之憂,河南之友,不得盡西,北之爲利,亦已深矣”《絕盟好議》。從上蜀漢在聯吳方針上的反覆而後果不同,說明了諸葛亮這一戰略策略方針的正確性。
“出師一表千載無,這比管樂遺有餘”。從諸葛亮法家思想形成之因,後人罩在他身上非法家思想外紗和他的法家思想的偉大實踐分析看,他在以法治蜀、治政、治軍、治人、治財、治戎、治外交等方面,進行了偉大實踐,做出了較大貢獻,取得了輝煌成就,爲後人做出了光輝典範。對此,歷代法家.政治家、軍事家都有充分的肯定。今天,在化改革、擴大開放、防腐反貪,大力發展生產力,振興中華中,無疑有着十分現實的借鑑和裨益作用,應以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
王彥俊、天水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副館長。
左峯、天水市文化出版局副局長、
天水三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