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喪主向各位前參加葬禮的賓客行拜禮後,走進殯宮門,到堂下即位。接着,有司連續三次發出‘噫興‘的叫聲,以警醒死者的神靈;又連喊三次‘啓殯‘,告訴死者的神靈行將出發。男女們開始號哭。祝將放置在坎穴前、寫有死者名號的銘旌取出,插在庭中的‘重‘上。喪主哭踊,不計次數。有司將靈柩從坎穴中徐徐起出後,有司用大功之布拂拭靈柩,並將小斂時用過的夷衾覆蓋。
死者生前每逢外出必須報告長輩,是所謂‘出必告‘。此時人已逝世,即將葬入墓地,但行前首先要到祖廟中告別,以最後一次表達孝順之心,這一儀節稱爲‘朝廟‘或‘朝祖‘。這是一種相當人性化的處理,所以《禮記·檀弓》說:‘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哀離其室也,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後行。‘
古代因身份尊卑的不同,廟數有其等差: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士的二廟是指父廟(或稱禰廟、考廟)和祖廟。士有上士和下士之別,廟制也就不同,上士父與祖各有一廟,下士則是父、祖同廟,稱爲祖廟。因此,下士朝廟一天就可以完成,而上士則要先朝禰廟、次日再朝祖廟,兩天才能完成。
《既夕禮》是下士的喪禮,所以喪家在落葬前兩天的夕哭之後開始安排葬事,次日朝祖,再次日安葬。如果是上士,則要在落葬前三天的夕哭之後開始安排葬事,中間空出兩天朝父廟和祖廟。
三、朝祖
將靈柩從殯宮遷往祖廟,用的是一種稱爲‘輁軸‘的器具。輁軸的樣子略如長方形的木框,但前後各有一根可以滾動的軸。遷柩的隊伍,將插有銘旌的‘重‘作爲前導安排在最前面,接着是祭品、燭炬、靈柩,接着又是燭炬,最後是喪主及其親屬。喪家的隊伍排列,男子在前,女子在後;而無論是男是女,都按照與死者關係的親疏爲序,親者在前,疏者在後,因爲前面就是靈柩。
作者: 溪山琴況 2005-8-12 20:21 回覆此發言
83回覆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到達祖廟後,靈柩不能從阼階抬上堂,因爲那是廟主--也就是父、祖專用的臺階;而要從西階上堂,表示依然在行人子之道。祭品先放在堂下,等正柩後再上堂陳設。喪主跟隨靈柩之後上堂。接着婦人上堂,面朝東而立。衆主人在東階下即位。靈柩要放在堂上的兩楹柱之間的正中之處,因爲這裏是尊者的位置。接着將靈柩的方向調正爲頭朝北,並將靈柩安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夷牀上。喪主站到靈柩東側,面朝西。‘重‘與在殯宮時一樣放在中庭。有司先將堂上陳設的舊奠撤除,接着爲遷柩於祖廟而設新奠,這就是所謂‘遷祖奠‘。喪主在堂上哭踊,然後下堂向來賓行拜禮,再到阼階前哭踊。喪主之婦及大功以上的親屬在東階上面朝西而立。
死者生前乘用過的乘車、道車和稾車,都陳設在庭中。因爲棺柩朝北,所以車轅要朝北。它們如今是靈魂所依附依之處,所以漢代以後統稱之爲‘魂車‘。乘車車前的橫木上覆蓋着淺色鹿皮,車上放着盾牌、箭袋、革制的馬繮、皮弁服,旃旗插着。纓帶、轡繩以及有貝飾的馬絡頭,都懸掛在車衡上。死者生前上朝或燕遊時乘坐的道車上放着朝服;田獵時乘坐的稾車上放着蓑衣和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