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朝廷的目標是儒道合一,以儒爲主,以道爲輔,實現一種‘無爲而有爲’的治國理念。”李瑋鄭重提出了朝廷支持儒道相融的建議。
對於朝廷來說,單單依靠經學和道家黃老之學都無法解決在中興大業推進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目前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援道入儒,儒道相融,繼而在新經學的基礎上再創新儒學。
儒學是以倫理、政治爲軸心的人文之學,以孔子、孟子爲代表的儒家學說,是其他諸子百家所難以比擬的,它具有熟通六藝,重在教化和積極用世的優良傳統,擁有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觀念,其本身一直蘊藏着巨大的生命力,是維護和支撐大漢的精神支柱,它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
道家黃老之學淡出朝堂三百多年了,再想把它豎起來,事實上根本不可能。
黃老之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吸取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各種歷史經驗,兼收了儒家、名家、陰陽家等各家之長,比如黃老之學中的“無爲”就吸取了法家的“一斷於法”的精要和墨家的“恭儉樸素、強本節用”的思想大義。“陰陽尊卑”就包含了儒家之“善”。據“四時之度”頒佈相應的政經制度,實際上就是陰陽家的“因陰陽之大順”。黃老之學因此成功建構了一個開放的,有着多種學派內涵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靈活而又實用的一系列思想體系,在本朝初年長盛不衰,爲本朝昌盛建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但董仲舒大師公開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吸收了黃老之學的全部精華,並利用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體系充實和發揮了儒家義理,然後在此基礎上匪夷所思地構建了一個既有儒家的三綱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陰陽、四時”,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爲”,又有道家的“以無爲爲道,以不私爲寶”的“無爲”的嶄新的儒學思想體系。經董仲舒加工後,一向被看作“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學,搖身一變,成了兼具“霸(黃老刑名)王(儒)之道”的大漢官學。既然道家黃老之學的精髓變成了董氏儒學的血肉,黃老之學便不可避免地喪失了政治和理論上的雙重優勢,不得不無奈地走向了衰落。
但黃老之學衰落了,並不代表它的理論也就此喪失了生命力。
在黃老之學興盛之期,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在江淮間形成了一個研究黃老之學的學術中心,在他的主持與組織下,他與他的衆多門客們合編了《淮南鴻烈》(也稱《淮南子》)這部鉅著。在《鴻烈》龐大的編寫者中,除劉安外,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人都是當時名揚天下的道家人物。書中的大多數篇章都是他們寫的,因此,此書也成爲本朝道家之淵府,是本朝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孝武皇帝初期,太史令司馬談著寫的《論六家之要指》是對黃老之學的又一次學術總結。(司馬談的老師之一就是著名道家學者黃生。)
在王莽的新朝和光武皇帝初期,道學一度再起,著名老學家嚴遵(蜀郡成都人)著寫了《老子指歸》,一位託名河上公的隱士著寫了《老子河上公章句》。雖然這兩本書的理論不同於黃老之學,但對道學還是一種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