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好大動屠刀,那就只能趕出去,反正那幾個地方多年墾殖都沒什麼成果,殖民公司轉手無數,誰接誰破產,看似島子都大,其實毫無實利。英華最不缺的就是地盤,將這些荒島丟給土人,讓他們自生自滅好了。
此策雖損國人心氣,卻是兩廂折中的最佳辦法,即便丟了面子,但執政的同盟會爲了裏子,也顧不得這麼多了。以“棄虛榮,存實利”爲理由,推動兩院勉強通過了此案。
同盟會爲此付出了慘重代價,不僅那一屆宰相只作了五年,開宰相第一次未能連任先河,在兩院裏的席位也暴跌半數,“腐儒賣國”的帽子更一戴就是幾十年。
這項議案也開了中洲民族獨立運動的一扇窗戶,儘管之後執政的共和會更重王道和帝國尊嚴,但面對南洋,尤其是馬六甲、蘇門答臘一帶那些被英華帶着初開民智的土著所掀起的獨立浪潮,共和會也不得不以利爲先,依循呂宋先例,容土人獨立建國。西元十八十九世紀之交,中洲變動就來自於此,再之後天竺動盪也源於此勢。一連串新國家出現,天竺也進入分治時代。
劉墉作爲此勢的道義肇始者,來歷也在割三島時代被國人連根挖出,形象從仁善大德淪爲清遺漢奸,呂宋太子集天廟裏的劉墉石像,不是被潑上糞水,就是被砸掉手臂,甚至還斷過頭顱。
歷史長河從來都是蜿蜒曲折的。當英華立國奔向百年之際,血脈族爭論和大同新義在中洲乃至寰宇生根開花,中洲和天竺變動之後,國人回首,才恍悟當年同盟會之策的英明決斷。
在英華所割三座島上創立的土人國家,不僅沒有建起領導者所謂的“土人天國”,反而日日爭鬥,殘酷烈於與英華爭鬥百倍。原本是一個國家,不到五十年,就分裂爲十多個名爲國家,實爲部落的羣體,相互征戰不止。
英華在呂宋本島人口已達千萬時,這三座島上的土人人口依舊沒突破百萬,除了一些粗糙的農業,經濟支柱全來自種植園,而種植園又由英華資本控制。這些國家的統治階層與英華資本緊密勾結在一起,歡快地壓榨底層土人。
三座島所聚起的幾座稍具規模的城市,乃至日後馬六甲、蘇門答臘興起的土人城市,全都是英華勢力範圍。華人在這裏盡享貴人待遇,土人自甘爲奴。不僅租界林立,“土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華語牌子更四處高掛。
百年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陰雲密佈時,南洋土人國家已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些國家裏的“革命派”不斷呼號,懇求英華“接納遊子”,甚至有國家全民投票,百分之九十贊同“迴歸母國”,可得來的全是英華的冷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