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於方田之法,更是書生懷古,老調重彈。早前我們也講過了,三代行封建,秦後行郡縣。根底已不一樣。而賦稅一事,更非單隻朝廷與百姓之事,之間還隔着州縣官府乃至田地屬權兩層。方田之法只論施政對象,不論施政者和經手者爲何人,那就如書生一般,將自己代作朝廷和州縣官府,只當是渾然一體,將天下與百姓比作白紙,肆意勾畫,這不就是那般只知讀聖賢書的迂腐之見麼?”
薛雪顯然是對這問題研究得很深,噴起來心氣十足,不僅學生們都愣愣地聽着,湯右曾和史貽直也按下了火氣,要聽他到底能丟出什麼乾貨。
“梨州先生對這積重難返之策,並沒有完全看透!”
薛雪繼續發着驚人之語。
“此症不止是在田稅和力役上來回周旋,更是在朝廷與地方的正稅和雜派之間來回周旋。”
“國要君王彰貴,養官備兵,要修城治河,地方州縣也要興教化,斷是非,治安緝盜,修渠築堤。但歷來朝廷都不會任由地方在財事上坐大,但凡朝廷得力,留於地方州縣的正稅,只夠供養官吏、學官生員等等。其他諸事,非得特例,都得靠地方民人自理。所以歷代州縣官府,在正稅之外都有雜派,這無關貪腐,而是迫不得已的治政之策。”
薛雪接着說到,自秦漢始,徭役就是朝廷向地方“侵稅”的戰場。漢時成丁要服正卒、戍邊和更卒三類。正卒和戍邊都是當兵,期限不過兩年,而更卒則是每年要在本地服一個月徭役,負責土木工程、驛傳、漕運等等體力活,之後這更卒變爲出錢代更的“更賦”,這錢自然就收到朝廷去了。
朝廷做的是大工程,辦的是大事,可地方州縣要修城郭,要造橋,要修水渠河堤,要組織民壯防火防盜,這些小事朝廷管不到也管不了,只好地方自己解決。一些臨時工程可以由地方官出面籌措,一些長期工程,比如養更夫民壯等事情,那就得靠地方搭着正稅來收雜派解決,雜派的根底就在這裏。地方官貪腐,只是將自己的私慾又搭在了雜派上,而非是貪腐造就了雜派。
歷代賦稅改革的背景,都是朝廷原本的賦稅體系難以維持,核心原因是,歷代開國,規劃財稅制度均以僵化而理想的狀態爲基礎,畢竟朝廷以外儒內法爲治政思想,目標就是追求一個僵化而靜態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