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歷史從不是靜止的,天下也一直在變化,僵化的財稅體系跟不上發展的形勢。歷代賦稅改革的思路都很簡單,將計稅基礎重新退回到相對還算僵化不變的田地上面。把田稅丁稅乃至地方雜派攤入田稅後,地方靠着雜派組織起來,用於解決地方本地公共事務的稅費也被刮到了朝廷腰包裏。
“外儒內法之下,朝廷和地方在這財稅上的爭奪,絕難停止,這纔有積重難返之症。梨州先生未述及此症背後的治政根底,但在談如何解症時,卻還是述及三代之治,這說明梨州先生多少也有此感悟,意識到這不止是君王和官員慾壑難填的問題。”
薛雪的總結很清晰,華夏財稅難題,根本癥結就在外儒內法上,而具體的緣由,則是朝廷在感覺財政艱難之後,總是找地方下手,將地方以銀錢組織起來的力役資源歸併到正稅裏,所謂正稅,自然就是朝廷的錢。地方被進一步削弱後,不是州縣治理凋乏,就是爲維持地方政務能正常運轉,繼續向底層民衆施壓。感性主宰理智的文人自然更喜歡強調後者,很少注意到前者。
“修路造橋,治安捕盜,這不過是細枝末節,只要盡心教化,人心安穩,就是挈住太平盛世之綱,這薛雪,果然只從段老頭那學來吏員之術,捨本逐末!”
聽到這裏,史貽直嗤笑不已,治世不問人心,就在這些事情上計較,果然是被銀錢燻壞了腦袋,這英朝之官,若都是這般見識,他覺得自己脫困之日已經不遠。
“且聽聽他有何高論……”
湯右曾雖然也沒多少治理地方的經驗,但身處朝堂,這“末”反而是他更關心的問題,跟讀什麼聖賢書比起來,這纔是治國需要真正考慮的問題,他可不像史貽直這種還沒脫掉翰林氣的年輕人那般,覺得“教化”纔是治國之本。
正好有學生問了,這積重難返之症,到底該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