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先不說眼下還不過兩省地盤,稱帝近乎兒戲。就看看他們的章程,封九世祖,封誰啊?我都不知道自己爺爺到底是哪個李,哦,這個倒是可以造一個。大赦天下什麼的不必說,這封孔是個什麼路數?”
整份勸進表倒是忠心赤膽,可其中埋着的暗坑,讓李肆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之前批閱科舉試卷時的情形。
廣州鄉試的重頭戲是一道策問,要看考生對“道統”到底是怎麼認識的。
“道統筆於唐虞,其緒衍於三代尚書,言人心道心之共倚。孔孟以後,異端蜂起,百家爭鳴,漢唐之儒若董仲舒、韓愈起衰式靡,實奠砥於士。然宋亡於崖山,殊問,道統與宋偕亡耶?”
這道題是段宏時出的,真正用心是抹開讀書人心中的明時理學老醬,營造輿論,給新朝推行全新治政理念空出足夠寬敞的空間。如果有標準答案的話,那該是“然,由此我英華新朝當立新的道統,重繼華夏。”
方向是如此明確,誘導如此清晰,只要不預設立場,即便一般秀才,稍稍動動腦子就能揣摩到這道題目的用意。可李肆所閱的試卷,絕大多數都地將題目答作,宋亡不過是亡一家社稷,朱明再爭回了華夏正朔,道統由此而續。
士子們考科舉,自然是要取媚新朝,謀得富貴,可在這種指向本心的問題上,他們都在下意識地守護自己的底線。所謂道統麼,就是他們讀書人,讀四書五經之人的道理,讀書人在,道統就在,話語權是在他們手裏,工農兵商,沒資格摻和。
唯一讓李肆另眼相看的,是那個五十多歲還跑來新朝考舉人的鄭之本。這一題他明確地說,宋亡斷了道統,前明繼起的道統也不完全,同時還引用兩首詩描述了自己的心境變化。
第一首是“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這是那個“水太涼大師”錢謙益的詩,李肆前世有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很多人都認爲源自日本史學家內藤湖南,可實際取的是他所謂“宋代是古典中國的終結朝代”這個學術觀點,並無什麼當事人的情感。反倒是錢謙益這一類前明遺臣,留下了諸多情感與“崖山之後無中國”相近的詩句,借喻“明亡之後無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