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而這只是民間說法,事實上並沒有資料證明明朝政府曾經正經宣告過德性。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讓大臣們研究一下尚色的問題,於是禮部就表態了:“我們考究歷代的尚色,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秦朝尚黑,漢朝尚赤,唐朝服裝尚黃,旗幟尚赤,宋朝也尚赤——看起來尚赤的比較多,咱們應該也尚赤。”朱元璋大筆一揮,準了。就連相關尚色這種問題都沒把德性扯進來,由此可見一斑。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給北元(元順帝北逃後的政權)寫信,信裏有“今我朝炎運方興”的句子,說明他自己認爲明朝應該是算火德的,但是經過宋人那麼一折騰,再經過元朝那麼一不理,他也就不把德性當太重要的事兒,覺得大家夥兒明白就好,不用專門下詔書明說。果然,明朝的士大夫對於這點是心裏有數的,動不動就提“太祖以火德王”,而至於這火德有沒有官方的告示,有沒有繼承的說明,卻沒人關心。
就朱元璋本人而言,他是非常迷信的,尤其相信陰陽五行,所以建立在陰陽五行基礎上的五德,他不可能不加理會,只是懶得正式公告而已。他怎麼信五行呢?其實這從明朝皇帝的名字上就能瞧得出來。
朱元璋是第一代皇帝,他的兒子們,包括朱標、朱樉、朱棣、朱權等,全是木字邊兒,而第三代包括朱允炆、朱高熾、朱高燧等,名字的第二個字全是火字邊兒——都有五行的影子。不僅如此,後面歷代子孫的名字,朱元璋也事先規定了得跟五行挨着,一代是一行,永遠不混亂。
所以看吧,洪熙以後是宣德皇帝朱瞻基,土字底;然後正統皇帝朱祁鎮、景泰皇帝朱祁鈺,金字邊;然後成化皇帝朱見深,水字旁;接着弘治皇帝朱祐樘,繞一圈又回到了木字邊;正德皇帝朱厚照,四點底是代表火,同輩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也是火;隆慶皇帝朱載垕是土;萬曆皇帝朱翊鈞是金;泰昌皇帝朱常洛是水;天啓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木。不僅僅皇家正根兒,包括歷代的藩王全都如此,從第二代開始,木、火、土、金、水輪着來,只可惜才轉了兩輪,第三輪剛起個頭,明朝就沒了。
所以說,雖然沒有正經宣示天下,但不能說明朝沒有德性。可是也正因爲老朱家自己啞巴喫黃連——心裏有數,卻不肯明說,所以這德性的根基不穩,總有人琢磨着翻案。原因何在呢?原來明朝人論正統的時候,並沒有把蒙古貴族佔據中原那一段兒給剔除出去,仍然把元朝算在正統王朝之內,朱元璋雖然在北伐的時候打出“驅逐韃虜”的旗號,可是轉臉卻又說“本朝不是靠着滅元,而是靠着滅盜賊(指包括紅巾軍在內的南方漢人割據勢力)起家的”。當時靠道德取天下的虛僞說法已經深入人心,暴力可以搞,但是不能說,所以他要假裝自己是正正常常、順順當當、和和平平地從元朝手裏接過的天下大權。
可是這麼一來,明朝的火德就說不通啦。既然元朝是正統,當然不能一腳踢開,卻去延續更前面宋朝的火德——況且你家又不姓趙,國號也不是宋,怎麼直接延續?而既然是和平繼承了元朝的正統,那麼也不能扛出火德來克元朝的金德。所以等到了明朝中葉,就難免又冒出很多喜歡翻古書的傢伙來妄圖翻案。
可這個時候五德學說已經不再深入人心了,讀書人要麼當它是奇幻設定,不值一提,要麼當它是面子工程,懶得多理,剩下那幾個有興趣的閒人,學問未必夠紮實,提出來的新說法也就難免莫明其妙,前言不搭後語。當時最流行的說法是,明朝算土德,火生土,這乃是撇掉元朝,直接繼承宋朝的火德。弘治朝有個叫羅玘的人就說“國家以土德王”,萬曆年間張養蒙撰寫《五德之運考》,也說:“我朝受命於天,有人說尚火德,有人說尚土德,並沒能討論出個結果來。”
不管尚火還是尚土,總而言之,在“五行相生”而非“五行相勝”的前提下,他們都是把元朝給一腳踢開了,朱元璋說自己和平繼承了元朝正統的事兒,後來再也沒人提起過。這跟當年劉歆大國師的理論很相似,因爲元朝跟秦朝一樣都不肯以德治國,所以算“閏統”,是多出來的朝代,雖然不能否定它存在過,但可以假裝瞧不見。
咱們今天再來研究五德這門奇幻設定,很多人就說啦,在王莽篡漢之前,大家是採用的五德相勝也就是相剋的說法,王莽到元代,是採用的五德相生說法,元代以後,又重新恢復到五德相剋的說法。其實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力求把體系搞圓,於是糅合了鄒老教授和劉歆大國師的新舊兩派說法於一爐。當時的人可不這麼想,自打劉歆大國師新體系出爐以後,相生說就佔據了絕對主流,就連理學大宗師朱熹都明確說了“相生對”,那麼理學大氾濫的明、清兩朝,誰還敢跟他擰着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