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說完西夏,咱們再來說說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女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他們跟契丹人不同,不是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曾經一度臣服於契丹遼,後來一看契丹政權日益腐朽,於是首領完顏阿骨打幹脆扯旗造反了。契丹遼的中後期,女真又叫女直,爲什麼叫女直呢?原來契丹遼有一位皇帝大名叫耶律宗真,他一聽怎麼着,有個部族竟然也敢叫“真”,犯了老爺我的諱了,這還了得?於是就刪掉女真的“真”字下面那個“八”,給改名女直了。
話說女真族剛起兵的時候,那真是哆哆嗦嗦、膽戰心驚,生怕打不贏契丹遼的百萬大軍,還着急派人去跟宋朝接上了頭,商量着南北夾攻。誰想那時候契丹政權真是爛到根兒上了,護步答岡一戰,女真兩萬人馬竟然完勝契丹七十萬大軍。隨即女真軍大踏步前進,很快就滅掉了契丹遼,並且順帶手把北宋也給滅了。宋康王趙構一路南逃,最後終於暫且在今商丘站穩了腳跟,建立起了南宋。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幾乎是一轉眼就基本拿下了黃河流域大片漢土,而且他們沒搞契丹遼的兩部制,所以漢化速度超快。滅遼的時候,完顏阿骨打年歲已經很大了,在前線帶兵打仗的大多是他的兒子、侄子,這票小夥兒都前後腳起了漢名,什麼完顏宗望啊,完顏宗翰啊,完顏宗弼啊——聽過評書《岳飛傳》的朋友們都知道,女真大太子是粘罕,四太子是兀朮,這是本名,其實粘罕就是完顏宗翰,兀朮就是完顏宗弼。
不僅是宗室將領們,就連皇帝都起漢名——初代太祖完顏阿骨打又叫完顏旻,二代目太宗完顏吳乞買又叫完顏晟,三代目熙宗完顏合剌又叫完顏亶,四代目海陵王完顏迪古乃又叫完顏亮,五代目世宗完顏烏祿又叫完顏雍……完顏亮和完顏雍都是超級漢化分子,寫詩作文,跟漢族士大夫沒啥兩樣,尤其完顏亮還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給遷到了燕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正式待在漢地而不是女真族的東北老家了。所以五德之類的玩意兒嘛,就算幾個老祖宗想不起來搞,這兩位是一定會大搞特搞一番的。
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年底,金世宗完顏雍舉行“臘祭”,也就是在臘月裏打獵,並且搞祭祀把獵物奉獻給祖先,他就此正式下詔,定德性爲金德。兩年以後,他又跑去長白山封山祭祖,冊文裏就明確說了:“闕惟長白,載我金德。”
這事兒不能想當然。金朝取名爲“金”和定下金德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前面說了,契丹族出於遼水,所以漢式國號叫“遼”,女真族也一樣,因爲老家“按出虎水”在女真語裏就是“金水”的意思,所以就定國號爲“金”。另外還有一種並不很靠譜的說法,是說完顏阿骨打認爲契丹的意思就是鑌鐵,可是鑌鐵雖然硬,總會生鏽,不如金子來得萬年不朽,所以就定名爲“金”了。
因此,女真族建國就叫金國,跟五德學說完全無關,那時候他們纔剛從深山老林裏摸出來造契丹遼的反,估計就沒人知道啥叫五德,更別說生克了。估計是隔了好多年以後,他們中原花花江山也坐穩了,大票漢族文人也當了官兒了,終於有人想起來五德這茬兒,就去跟完顏雍請示德性。完顏雍一琢磨,我國就叫金,又喜歡穿白衣服,那甭問啊,這是老天爺預示該是金德啊,行,就這麼定了吧,多簡單,多省事兒。
金朝這個金德是望文生義,憑空捏造出來的,沒法塞進五德循環裏去。你想啊,要是從契丹遼算,遼是水德,水生木,土克水,要是從北宋算,宋是火德,火生土,水克火,都沒金什麼事兒。
所以到了金章宗完顏璟的時代,金朝羣臣就針對本朝德性爆發了一場大辯論,而且比前朝哪一回都更熱鬧——真奇怪,似乎每一次關於德性問題,討論得最熱鬧的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比如上回在北魏也吵得極其華麗。
在這場大辯論中,主要派系分爲三個:一派主張繼承宋朝的火德,火生土,咱得是土德;一派主張繼承契丹遼的水德,水生木,咱得是木德,理由很簡單,遼、金都是打北邊兒過來的,算一家子嘛;還有一派最奔放,痛痛快快地建議說連北宋帶五代咱全不要,咱大金直接繼承唐朝的土德,爲金德吧。其實這第三派既可以說是奔放,也可以說是保守,那意思咱別改德了,只要找出瞧着還比較合適的理由就得。於是乎,這一竿子就跳過去二百來年——還好,還沒打破王勃三百九十多年的世界紀錄,到底是蠻夷啊,在敢想敢噴方面怎麼也比不過中原的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