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這三種意見,金章宗表面上全都予以考慮,由得你們各自分說理由,其實心裏早就意有所屬了。他支持第一種意見,讓金朝繼承宋德,改德爲土。根據專家分析,這位金章宗已經漢化得相當深了,是個“哈中”的“大菠蘿”——皮黃裏面更黃。所以覺得只有北宋纔算系出正統,是真真正正的中國王朝,咱必須得從他那兒繼承德性纔行。
於是到了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金章宗終於下詔,正式宣佈把德性改爲土德。以後咱不再穿白褂子了,改穿黃馬甲。
可是隔了才十來年,到金宣宗的時候,突然又有人引發了新的辯論——這金朝君臣想來是開會開上癮了——這一回上書的是遼東宣撫副使完顏海奴。據說完顏海奴手下有一個叫王澮的漢人官員告訴他,大金朝的祖先乃是上古聖君高辛氏,是黃帝的後裔,又說本朝剛興起的時候,旗幟都是紅色的,因而完顏海奴就請示金宣宗,咱是不是應該尚火德啊?
對於這類瑣事,金宣宗還是很民主的,把羣臣全都叫來,讓大家商量一下,評評這個建議怎麼樣。於是又一位漢人大臣張行信站出來了,他一臉無奈地跟金宣宗解釋:“陛下啊,我都被這羣沒學問的廢物氣得沒脾氣了。按照《始祖實錄》,我大金是從高麗而出,跟高辛光沾着同一個‘高’字,八竿子都打不着啊。再說了,就算大金系出高辛氏,高辛是帝嚳,按五行排出來是木德,怎能是火德呢?想當年太祖是因爲完顏一族尚白,又瞧中了金子的性質穩固,所以才起國號爲‘金’,跟德運沒有關係。本朝的德性是到了章宗時代纔算議定爲土的。那個什麼王澮一沒學問二沒人品,咱還是甭搭理他爲好。”
從這兩次爭論就可以瞧得出來,金人對五德之說有多麼熱衷了。
就這一個也像太醫
金章宗是泰和二年定下的土德,可是僅僅四年以後,在金國境內就冒出了他的掘墓人——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鐵木真在斡難河畔大會草原各部,自稱“成吉思汗”。從此蒙古鐵蹄踏破歐亞大陸,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無論是剛改了土德的金朝,還是仍然延續火德的南宋,最後全都被蒙古給滅了。
公元1271年,那時候南宋還在苟延殘喘着沒有滅亡,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正做着蒙古大汗。不過他這個大汗是虛的,老家草原部族,還有西邊兒先後建立起來的四個汗國全都不怎麼聽話,他真正能夠控制得住的疆域還是中原漢地。既然如此,忽必烈就琢磨着,咱不如改個漢式國號,搖身一變當中國王朝得了,老子也乾脆做一回中國皇帝。
那麼,起個什麼漢式國號纔好呢?忽必烈就向他的大參謀劉秉忠問計。這位劉秉忠可了不得,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學識淵博,乃是“順德學派”的資深博士後。“順德學派”又叫“邢州學派”,是一票漢族士人,除劉秉忠外還包括張文謙、張易、王恂、郭守敬等人自發組成的一個學術團體,跟傳統的儒士不同,他們喜歡研究科學技術,在天文、數學、水利工程、土木建築方面全都取得過很多重大成果。郭守敬測量過子午線,編制過《授時歷》,開鑿過運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劉秉忠呢,他幫忽必烈建造過大都城。
且說劉秉忠領了忽必烈的課題,回去狂翻古書,最後從《周易》裏找到一句“大哉乾元”,意思是天道真是太浩渺無垠啦,覺得這句子很棒,意思超級吉祥,於是建議咱就取這個“元”字,定國號爲“元”吧——元朝就這麼着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