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實除了“大哉乾元”之外,“元”這個國號還有更深遠的意義,也跟五德學說相關。要知道,金朝是被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國攻滅的,金屬土德,五行相生,土生金,所以元朝該是金德。八卦配五行,乾、兌屬金,震、巽屬木,坤、艮屬土,離屬火,坎屬水,所以這個尚金的新王朝纔會使用“大哉乾元”當吉祥話。元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的時候,詔書裏有一句“握乾符而起朔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順德學派最講科學,可是那個時代科學是跟迷信攪和在一塊兒的,比方說建築學就跟風水如膠似漆,天文曆法那更是沒跑兒。要是光能望天觀星,卻說不出對應啥人啥事兒來,大家夥兒都得當你是野狐禪。所以順德學派這幫人,包括劉秉忠、郭守敬全都神神叨叨的,忽必烈基本上把他們當國師用。
蒙古帝國改國號爲元的時候,南宋正處於鹹淳七年,還在苦苦支撐,所以兩朝從五德上來論,還是誰也生不着誰,誰也克不着誰。然而八年以後,元將張弘範滅宋於崖州,問題立刻就凸顯出來了——宋是火德,火克金,和現實正好調了個個兒。後來元朝大力禁止圖讖之說,也不知道是不是怕被人瞧出這個破綻來。
這事兒要擱到別的朝代,早該開會研究改德了,然而蒙古人都是倔脾氣,死活就是不改——俺就金德怎麼了?金被火克又怎麼了?火德的宋朝還不是被俺給捏掉了?公元1294年,忽必烈駕崩,傳位給孫子鐵穆耳,也就是元成宗,元成宗纔剛繼位,就有個叫洪幼學的南方人跳出來起鬨,結果遭到暴打——這位洪幼學究竟說了些什麼,史書上沒記,光說他“妄言五運”,估計就是建議改德來着,然後可恥地失敗了。
可惜那些住在元大都的“北京元人”們猜得中這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尾,就在他們還美着的時候,真正克他們的火德悄然而生——那就是明朝。
元朝是一直沒改德,可是德性爲金,也就忽必烈那會兒嚷嚷了一嗓子,此後再也沒人提起過。爲什麼呢?因爲跟契丹遼和女真金不同,蒙古人入了中原,壓根兒就沒想着漢化,忽必烈倒是曾經一度有過打算,可自從順德學派的博士後們以及他們教出來的非常漢化的太子真金都掛了,忽必烈就整天被一羣色目收稅官們包圍着,再也不提漢化這茬兒了。五德是漢人的學說,元朝除了朝代名外,其他方面根本不打算漢化,誰還有閒空去搭理五德啊。
所以等到明朝建立,尚了火德,再去研究元朝是啥德性,大多數人是兩眼一抹黑,完全搞不明白。明朝人甚至還有以爲元朝是水德的——要不怎麼能滅了宋朝的火德呢?那必然是水克火啊。明朝中期有個叫何喬新的詩人就堅持這種說法,據他說曾經聽老輩人提起過,當忽必烈攻滅南宋的時候,產生過一則水枯竭而火生髮的讖謠,因爲“元朝是水德,宋朝是火德,所以繼承元朝水德而興的,乃是趙宋的後裔啊”。
這話反了吧,你可以說元朝繼承趙宋而興,怎麼能說趙宋後裔繼承元朝呢?這就又得提到一個極度不靠譜的傳說了。且說公元1274年,宋度宗駕崩,傳位給次子,也就是後來宋恭帝。這位宋恭帝繼位纔剛一年多點兒,年僅6歲,元軍就殺到了臨安城下,於是他祖母太皇太后謝氏就抱着他投降了——南宋還沒有亡,大臣文天祥、張孝傑、陸秀夫等人擁立別的皇帝,又堅持抵抗了三年。宋恭帝倒是沒被忽必烈處死,而被封爲瀛國公,好好地給養了起來,養到19歲,忽必烈突然發現這孩子對佛教很感興趣啊,乾脆送他去了西藏薩迦寺,剃度爲僧,法號和尊。
以上都是正史,下面就是據說了——據說元朝西北方面有一位回回郡主,姓罕祿魯,名叫邁來迪,非常崇敬佛法,曾經前去西藏朝聖,也不知怎麼的,就跟那位原本的宋恭帝、瀛國公,現在的和尊和尚對上眼兒了,於是佛法也不顧了,戒律也不管了,兩人迅速好上了,回回郡主也有了身孕。時隔不久,有個叫圖帖睦爾的元朝皇子跑去西北打獵,一眼就相中了邁來迪郡主,娶來當了老婆,郡主隨即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妥歡帖睦爾。過了幾年,圖帖睦爾當上了皇帝,就是元文宗;又過了些年,妥歡帖睦爾也當上了皇帝,就是元朝末帝元順帝。
所以說,其實元順帝壓根兒不是蒙古人,而是漢回混血,他也不是正經的鐵木真子孫,血管裏其實流着的是趙宋皇家的血哪!